![]()
许多医疗器械创新停留在想法阶段,往往不是因为缺少需求或技术,而是因为医生与工程师“语言不通”。医生习惯用临床问题来表达,而工程师需要明确的技术参数和结构边界。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距,常常决定了一个创意能否真正转化为产品。
![]()
# 惯于从临床出发:医生的语言与痛点如何难以转化为工程需求
医生往往从患者症状、手术流程和风险出发表达需求,缺乏对工程师而言可操作的“参数”或“限制”,导致沟通困难。理解这种表达方式的思维路径,有助于工程师更准确地“翻译”需求。
医生的表达强调“什么机会”和“为什么难”
医生常以“临床困境”或“患者痛点”为出发点,例如手术中定位不准、操作空间受限、并发症风险高等。这种描述方式关注的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改变?目标是什么?”而非“能否精确量化某个指标?”
![]()
例如,一位胸外科医生可能提出“肺小结节活检太难”,这表达了一种临床操作难度。但对工程师而言,真正可用的信息是“我们需要穿刺针偏差控制在多少毫米以内?哪个角度最难操作?胸腔运动范围是多少?”等具体参数。
![]()
认知范式差异:描述 vs 定量
医生与工程师的教育背景、思维模式、激励机制均不同,导致他们在沟通中难以互换语言——工程师需要的是“输入—输出”框架,医生则常基于症状、流程、临床经验来表达需求。
案例
在医疗创新中,“clinician–innovator”的概念强调,医生作为临床专家,具备识别未满足需求的天然优势,但若不“学习工程语言”,需求难以落地。
有研究指出跨学科协作中,结构化的沟通、共同理解目标和语言翻译机制是重要的促进因素,例如工程师将“安全”需求转化成“最大误差范围”“系统响应时间”等,可显著提升落地效率。
医生表达虽然切中临床痛点,但往往缺乏工程可操作的定量指标;工程师若不能主动“提问”和“梳理”,想法就难转化成产品需求。这一认知为下一步构建“翻译机制”奠定基础。
# 工程师的语言:从概念转向参数与模型验证
工程师如何将医生提出的“安全”、“效率”或“易用性”需求拆解为量化技术指标,并通过模型和标准化流程加以验证。这种表达方式为需求落地提供了可衡量、可测试的基础。
从“安全”到误差范围与响应时间
工程师通常不满足于“要更安全”的模糊需求。他们需要将这些转化为技术参数:比如“定位误差不超过 2 mm”、“系统响应时间短于 30 秒”,这样才能进行设计、验证和优化。
在工程开发流程中,设计控制(Design Control)要求明确记录设计输入和设计验证,也就是“是否按照需求设计”和“需求是否满足预期”这两个阶段性检查点。
![]()
医疗器械“Design Control”流程示意图
基于标准的可用性与风险管理
工程师还会依据标准流程转化需求。例如,IEC 62366 是针对医疗设备可用性工程的国际标准,旨在减少因可用性不足导致的使用错误。这类标准帮助他们将诸如“操作简单”“减少错用”这样的需求,拆解为可测试的界面流程、响应时间、人机交互错误率等指标。
工程师的迭代验证流程
医疗器械开发普遍采用迭代验证模型,工程师会通过快速原型、模拟测试、可用性或性能评估等方式,将医生提供的“臆想概念”一步步具象化为具体产品:
性能测试:检查设备是否满足既定功能,如定位精度、测量一致性等;
可靠性测试:评估持续使用中的稳定性,如耐久性、重复性等。
案例
在斯坦福大学为医学与工程学生开设的跨学科创新课程中,学生分阶段进行需求发现、概念设计、原型制作,到与工程学生合作完成产品开发,整个过程强调将“临床问题”翻译为“工程解决方案”。
研究指出,医生在临床场景中识别需求,而工程师则通过定义技术规格,将需求转为可实现设计,两者合作是设备创新成功的重要秘钥。
因此,工程师思维的核心是将医生提出的临床需求拆成可验证指标,并通过标准化流程(如设计控制、可用性工程、性能与可靠性测试)逐步实现产品化。真正将“要更安全”翻译成“误差不超过 2 mm”不仅提升沟通效率,也为后续产品质量与合规打下基础。
# 建立“翻译机制”:从临床问题到工程参数的桥梁
医生与工程师如何通过“翻译机制”实现有效沟通,避免停留在“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种机制包括场景化、参数化、迭代化三个环节,并且已有国际案例验证其可行性。
场景化:让工程师进入手术室
工程师需要真实的手术流程和场景,才能理解医生的描述。例如,斯坦福 Biodesign 项目强调工程学生必须进入手术室观察,记录医生操作中的“pain points”,以此作为创新起点。
案例:一组学生在观察胆囊切除手术时发现,医生在插入套管时常因空间狭窄受阻,于是他们提出设计更灵活的套管引导装置。
参数化:将描述转化为数据指标
医生常说“要更快”“要更准”,工程师必须把这类模糊需求变成数据。
“更快”可拆解为“术中操作时间缩短10分钟”;
“更准”可定义为“定位误差小于2mm”。
在牛津大学的一项跨学科研究项目中,外科医生和工程博士生合作开发了肝脏手术导航系统,他们使用术中 CT 数据,把“减少出血风险”的需求转化为“在血管边缘保持≥5mm 安全区”的工程指标。
迭代化:医生与工程师的快速循环
需求不能一次性交付,而是通过原型测试、反馈修正的循环完成。
在 FDA 的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Guidance 中,强调通过早期可用性测试识别医生误用风险,避免晚期才发现问题。
一项关于心脏介入设备的跨学科协作研究表明,医生参与每轮原型验证,可以将迭代周期缩短30%以上。
# 结语:从“语言学革命”到真正的产品落地
医生和工程师的合作不仅是“临床—工科”跨界,更是一场语言学革命。当医生说“太难了”,如果能被工程师翻译为“需要一个能在胸腔运动下保持±2mm 精度的定位系统”,那么一个模糊的痛点就可能转化为具体的产品需求。
这套翻译机制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被认可:
斯坦福、牛津等高校通过跨学科项目培养“临床–工程双语者”;
FDA 与 IEC 等机构通过标准和指南推动需求转化的可验证性;
医院和企业逐渐建立医工交叉中心,形成长期合作网络。
对于读者——无论是医生还是工程师——最大的价值在于:理解彼此的语言本身就是创新的第一步。当临床痛点与工程逻辑真正对接,创新医疗器械才可能走出实验室,进入手术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