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平时在商场、餐厅随手可得的共享充电宝,竟成了境外间谍的窃密工具?今年7月,国安部通报的一起案件让人后背发凉:
![]()
一名央企员工出差时,因手机没电使用了酒店提供的共享充电宝,结果几十分钟内,公司核心项目的87份涉密图纸不翼而飞,数亿研发资金打了水漂。
更可怕的是,全国已有7.55亿人使用过这类设备,平均每人每年使用12次,相当于每天有2500万人次接触。
这些被改造的充电宝,外表和普通产品毫无差别:同样的品牌logo、标准的USB接口,甚至连磨损痕迹都仿得惟妙惟肖。
![]()
但拆开外壳,内部却暗藏玄机:加装的微型芯片比指甲盖还小,成本不到5美元,却能在充电时悄无声息地建立数据通道。
有实验室测试显示,一部手机连接后仅10分钟就能窃取超过1.2GB数据,包括相册、通讯录甚至聊天记录。
更隐蔽的是,即便拔掉充电线,恶意程序仍能潜伏在手机后台,远程开启摄像头和麦克风,将日常生活变成24小时直播现场。
![]()
这场看似遥远的间谍战,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当手机电量低于20%时,很多人会陷入“电量焦虑”,而境外间谍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布下陷阱。
他们像钓鱼一样,在共享充电宝里埋了多重杀招。不法分子利用共享充电宝生产链条长的漏洞,在内部加装微型计算机芯片。
这些“电子寄生虫”在充电时自动激活,无需用户任何操作就能盗取数据。广州某案例中,被改装的充电宝连接手机后,直接绕过了系统防护,像复印机一样把文件扫描传输。
![]()
而用户唯一能察觉的异常,可能只是手机轻微发烫:但谁会在意充电时的正常发热呢?
更狡猾的是,间谍们专门选择人流量大的场所投放问题设备,比如火车站、热门商圈等。这些地方用户往往急于充电,容易放松警惕。
有技术人员演示,通过改装充电宝连接手机24小时,能收集到办公地址、家庭住址、常去场所等12类敏感信息,再通过AI算法分析,甚至能精准推断出用户的职业收入和政治倾向。
充电时手机突然弹出“是否信任此设备”的提示,很多人会下意识点击“允许”。这恰恰中了间谍的圈套:一个授权就能让恶意程序获得系统控制权。
![]()
某网络安全团队实验发现,超过80%的用户在电量低于20%时会忽略安全警告。间谍们甚至设计出心理战术:用红色低电量图标配合弹窗,加剧焦虑感促使用户草率授权。
这种攻击的阴险之处在于,它让用户自己“开门揖盗”。一旦点击“信任”,恶意程序就能像拿到房间钥匙的小偷,不仅偷走数据,还能长期潜伏。
有案例显示,某记者使用问题充电宝后,手机在关机状态下仍被远程激活麦克风,采访内容全部泄露。
间谍不仅窃取个人数据,更通过充电宝后台海量信息刻画群体行为。某共享品牌数据库曾遭攻击,2.4亿条使用记录被盗。
![]()
分析显示,通过高校师生的充电频次和位置,间谍成功定位了7所国防实验室的人员活动规律。
当AI技术用于分析这些数据,连你常点外卖的口味、上下班路线都能成为推断职业和收入的线索。
更严重的是,普通人也可能成为国家机密泄露的突破口。前述央企员工案例中,一部工作手机的临时充电,导致军工图纸流入境外。
而更早的案例显示,某咖啡厅的充电宝被植入远程程序后,三个月内431名使用者中仅9人察觉异常,这些人的通话记录、位置信息被实时传往境外服务器。
这起案件最让人警醒的是,国家安全与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间谍们甚至玩起“供应链渗透”。
![]()
深圳某代工厂质检员被策反后,在3.5万台充电宝主板上预留芯片接口,这些设备被投放在21个重点城市的交通枢纽。
更狡猾的是,他们用低价竞标景区充电宝运营权,在黄山、张家界等敏感地区采集游客生物信息,建立人员移动数据库。
这些手段的隐蔽性极高。正规充电宝仅具备充电功能,不会要求数据权限,而问题设备弹出的提示极具欺骗性。
![]()
有受害者回忆,充电时手机弹出“系统优化建议”,以为是正常提示便点击确认,结果相册中私人照片当晚就出现在境外网站。更有人因家庭照片被获取,遭到敲诈勒索。
面对隐形威胁,普通人也能有效防范: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主流品牌官方投放设备,坚决不使用来源不明、外观有拆卸痕迹或接口异常的共享充电宝。
充电时若弹出“是否信任此设备”等提示,务必选择“拒绝”。使用后若发现手机异常发热、耗电剧增,应立即断网查杀。
![]()
更重要的是培养安全意识:不在手机中存储涉密信息,不将智能设备带入涉密场所。正如国安部提醒:“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多一分警惕就少一分隐患”。
共享充电宝本是科技便利的体现,却成了间谍活动的温床。这场风波警示我们:在数字时代,一部手机可能关系国家机密,一次轻率的点击可能牵动国家安全。
但正如专家所言,我们无需因噎废食,只要掌握识别方法,就能在享受便利时守住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