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死亡沙海到满眼翠绿!毛乌素70年蜕变,成中国首个将消失沙地

0
分享至



要是你现在去毛乌素,大概率会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哪有半点儿“大漠孤烟直”的荒凉?

秋日里樟子松的绿能晃花眼,沙棘结的小红果一串挨一串,偶尔还能撞见灰鹤扑棱着翅膀从草丛里飞出来,甚至有狐狸顺着沙坡溜过去,活脱脱一副草原生态的模样。

可你知道吗?就这么个现在满眼是绿的地方,往前倒70年,那是能把人逼得背井离乡的“死亡沙海”。



1、

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横跨内蒙古、陕西、宁夏三地,最狠的时候,仅榆林境内就有860万亩流动沙地,像饿疯了的野兽似的,每年以125米的速度往南吞耕地、吞村庄。

那时候榆林的林木覆盖率才0.9%,啥概念?

基本就是放眼望去全是沙子,连棵能遮阴的树都找不着。

更要命的是,这些沙子还往黄河里灌,每年足足1亿吨,换算成咱们能理解的量,就是每分钟有7辆20吨的大卡车,拉着沙子往黄河里倒,想想都觉得恐怖。

治沙英雄石光银小时候经历过一件事,到现在提起来还难受。

他8岁那年,村里有个小伙伴去放羊,突然来了场沙尘暴,风裹着沙子跟黑墙似的压过来,等风停了,小伙伴和羊全没了踪影。

从那时候起,“治沙”这两个字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石光银心里。

那时候没人敢想,几十年后,这片吃人的沙地,会变成中国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地——现在毛乌素整体治理率已经到了80%,榆林更夸张,沙化土地治理率飙到了93.24%,说句实在的,这哪儿是治沙,简直是把沙漠给“改造成公园”了。



2、

不过这事儿真不是吹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血汗堆出来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陕北防沙造林局就成立了,第一批治沙人扛着铁锹、背着树苗,往沙窝里扎。

那时候条件有多苦?没有水,就喝沙窝子里积的雨水,又苦又涩;没有路,就踩着沙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鞋里全是沙,磨得脚底板全是泡;饿了就啃口干粮,风一刮,干粮里都掺着沙子,咯得牙生疼。可就算这样,没人打退堂鼓。

后来到了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毛乌素成了重点战场,更多人加入进来。

1984年国家又出了政策,允许个人承包“五荒地”,这一下就把大家的积极性给点燃了。



石光银就是那时候,把自己的“铁饭碗”给砸了,还卖掉家里84只羊、一头骡子,凑了笔钱买树苗,带着乡亲们去治“狼窝沙”——听这名字就知道,那地方的沙子有多凶。

结果呢?两次种树,都被大风给刮没了,80%的树苗连根拔起,忙活大半年,几乎白干。

换别人可能就放弃了,但石光银没服软,他说“沙子能吞了地,吞不了咱治沙的决心”,接着又带着人第三次往沙窝里冲。



3、

还有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全是年轻姑娘,最小的才十几岁,那时候没有机械,她们就用扁担挑水,一趟水挑下来,肩膀能压出红印子;没有工具刨坑,就用手挖,沙子烫得手疼,也没人喊停。

就这么一筐筐挑水、一锹锹挖坑,硬是在沙地里种出了一片又一片树苗。

当然,光靠蛮干也不行,治沙这事儿,还得讲科学,一开始大家用草方格固沙,确实管用,但顶多撑2-3年就失效了。

后来科研人员扎在沙漠里研究,摸出了“先锋植物引路”的法子——先铺草方格把沙子固定住,再种沙柳、花棒这些耐早的灌木,等土壤慢慢变好,再种乔木,这样形成的植被系统才稳定。

现在的科技就更牛了,以前巡查林区,靠人走,一天也走不了几亩地,现在用无人机,半天就能查完25万亩,哪儿的树苗出了问题,遥感探头能实时传数据,电脑里的数据库还能精准指导,该种什么树、怎么种,都门儿清。

还有植树机器人,长得跟装甲车似的,8秒钟就能种一棵沙柳,一天能栽1万多棵,覆盖80亩沙地,而且特省油,每亩才耗2.1升油,比人干效率高太多了。



张应龙的故事也挺有意思,他以前是外企高管,拿着高薪,日子过得挺滋润,2002年回了趟老家,看到家乡的沙子还在欺负人,就许下承诺要治沙。

为了凑钱,他把父亲留下的6间门面房都卖了,承包了42.8万亩沙地。

一开始也走了不少弯路,但他懂技术,还联合了200多位专家建科研站,慢慢摸索出了“防沙治沙—护沙用沙—生态循环”的路子。

他们还搞了个厉害的操作,把80粒长柄扁桃种子送上了神舟十三号,在太空育种。

结果你猜怎么着?种子发芽时间从8天缩短到了4天,成活率也高了不少,现在已经种出10万亩了。

不光如此,他们还在樟子松林下种赤松茸,亩产居然能到4000公斤,既保护了生态,又让村民赚了钱,这才是真正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年下来,毛乌素的变化可不是一星半点,石光银治沙的25万亩沙地里,5300万株乔灌木长成了“绿色长城”,以前“三翻五种九不收”的土地,现在种洋芋蛋,亩产能上万斤,1500户农民跟着他脱了贫。

张应龙的基地也帮周边村民增收了8000多万元,不少人家年收入能多5到10万元。

从大的方面看,榆林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15亿吨锐减到2亿吨,陕西的绿色版图硬生生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鄂尔多斯现在更是建了“光伏长城”,打算把300万亩沙地变成“发电场”,既治沙又发电,一举两得。



4、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这份治沙精神的传承,石光银的儿子石占军,本来有机会去北京深造,可他放弃了,回来跟着父亲治沙,没想到后来因公殉职了。

石占军走后的第三天,头发都白了的石光银,忍着悲痛又回到了沙窝子,他说“我儿子没干完的活,我接着干”。

现在石光银的孙子石健阳,从林业大学毕业后,也带着技术团队回来了,祖孙三代都扑在治沙上。

张应龙也没闲着,他办了80期治沙培训班,教出136名本土技术员,还建了生态文明基地,8万多人来这里公益植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毛乌素,有的搞生态研究,有的做乡村旅游,这片曾经的沙地,现在成了大家眼里的“宝地”。

联合国治理荒漠化组织的总干事,来毛乌素参观后说了句话:“这是值得全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



5、

其实想想也难怪,全世界那么多沙漠,能像毛乌素这样,用70年时间从“沙进人退”变成“人沙和谐”,甚至即将“消失”的,真没几个。

现在去毛乌素,鄂尔多斯成了干净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榆林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里,每天都有人来听治沙故事。

那些曾经被沙子欺负的人,现在成了沙子的“主人”;那些曾经荒芜的沙地,现在成了充满生机的绿洲。



毛乌素的故事告诉我们,荒漠化不是不可逆转的宿命,只要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有科学的方法,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再凶的沙漠也能被驯服。

等最后一片流沙被绿植覆盖,毛乌素的“消失”,一定会成为中国生态史上最耀眼的一笔。

而这场跨越了70年的绿色接力,还会一直走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深度探讨对尼布楚条约是否应当全面履行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价值意义

深度探讨对尼布楚条约是否应当全面履行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价值意义

小影的娱乐
2025-11-03 13:47:53
县城险象环生,你千万不要被表面的平静给蒙蔽了。

县城险象环生,你千万不要被表面的平静给蒙蔽了。

流苏晚晴
2025-10-31 20:55:43
62岁李连杰豪宅游泳,脱光上衣自证清白,大腹便便并无刀疤

62岁李连杰豪宅游泳,脱光上衣自证清白,大腹便便并无刀疤

心静物娱
2025-11-02 10:22:09
你不大可能见过的照片

你不大可能见过的照片

霹雳炮
2025-10-04 22:58:14
建国初乔冠华对李克农不尊敬,周恩来发脾气:真不知道几斤几两!

建国初乔冠华对李克农不尊敬,周恩来发脾气:真不知道几斤几两!

品茗谈史论世事
2025-11-03 11:21:12
老铺黄金、周大福……集体大跌

老铺黄金、周大福……集体大跌

极目新闻
2025-11-03 10:35:28
王凯已任江苏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凯已任江苏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澎湃新闻
2025-11-03 10:14:29
导弹覆盖莫斯科!特朗普急刹车,普京一通电话警告,援乌计划生变

导弹覆盖莫斯科!特朗普急刹车,普京一通电话警告,援乌计划生变

万国明信片
2025-11-03 12:53:34
张俊豪被撞成重伤一年后身亡,其父母:每次看见儿子的遗物都特别难受

张俊豪被撞成重伤一年后身亡,其父母:每次看见儿子的遗物都特别难受

极目新闻
2025-11-03 08:34:23
天津市2025-2026年供热时间会提前吗?官方回复来了…

天津市2025-2026年供热时间会提前吗?官方回复来了…

天津生活通
2025-11-03 11:34:55
降温后,一看就很“土”的6种衣服,穿上廉价又寒酸,快看你有吗

降温后,一看就很“土”的6种衣服,穿上廉价又寒酸,快看你有吗

小陈聊搭配
2025-10-30 19:56:42
媒体人:中国退役球员当教练是恶俗圈子,应让草根教练来竞争

媒体人:中国退役球员当教练是恶俗圈子,应让草根教练来竞争

懂球帝
2025-11-03 09:58:44
刚联手就闯大祸!李在明被高市早苗坑惨,中方这一次不会手下留情

刚联手就闯大祸!李在明被高市早苗坑惨,中方这一次不会手下留情

坠入二次元的海洋
2025-11-03 12:27:30
董卿的现状,老父亲后悔自责:她嫁密春雷,是我没拦住

董卿的现状,老父亲后悔自责:她嫁密春雷,是我没拦住

君好伴读
2025-09-22 12:49:18
李兰娟院士提醒:胃部开始癌变的第一信号,吃东西可能就知道

李兰娟院士提醒:胃部开始癌变的第一信号,吃东西可能就知道

阿纂看事
2025-10-23 09:38:57
英首相一句话又把中英关系搅浑了:不给批,中方得答应一个条件?

英首相一句话又把中英关系搅浑了:不给批,中方得答应一个条件?

历史求知所
2025-11-02 11:40:03
19岁男子KTV上班,三名女孩来喝酒,男子下体过度使用成永久创伤

19岁男子KTV上班,三名女孩来喝酒,男子下体过度使用成永久创伤

丫头舫
2025-09-22 20:39:00
杨振宁告别式落幕,次子杨光宇当众表态,围绕翁帆的三大疑问终于有答案了

杨振宁告别式落幕,次子杨光宇当众表态,围绕翁帆的三大疑问终于有答案了

天气观察站
2025-10-26 17:12:56
中国玩阳谋有多厉害?日本人故意编制的高铁死局,咱们如何破解?

中国玩阳谋有多厉害?日本人故意编制的高铁死局,咱们如何破解?

扶苏聊历史
2025-11-03 13:40:20
医生忠告:吃完降压药千万别碰这3样食物,患者要牢记,不能大意

医生忠告:吃完降压药千万别碰这3样食物,患者要牢记,不能大意

今日养生之道
2025-10-23 08:08:38
2025-11-03 15:03:00
墨印斋 incentive-icons
墨印斋
文化如灯塔,指引我们探索知识的海洋。
3445文章数 71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美媒:中国正迅速充实石油储备 或与俄油设施遭袭有关

头条要闻

美媒:中国正迅速充实石油储备 或与俄油设施遭袭有关

体育要闻

开拓者官宣召回杨瀚森 队记解析核心原因

娱乐要闻

录音彻底揭露知名导演王家卫的体面

财经要闻

马斯克:未来5-6年传统手机与App将消失

科技要闻

余承东内部信:鸿蒙下一步要实现上亿覆盖

汽车要闻

超跑同款磁流变减振 深蓝L06包你开得爽

态度原创

手机
游戏
教育
本地
数码

手机要闻

一加有望推新系列手机冲量:骁龙8s Gen4、大电池直屏、代号加Pro

《羊蹄山》女主演员自称公主 玩家:你管这叫可爱?

教育要闻

AI时代应该培训小朋友什么能力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数码要闻

消息称联想拯救者 Y700 小平板 2026 款暂定明年上半年登场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