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的喜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欢腾交织,天山南北处处洋溢着节日氛围。10月1日清晨,记者从喀什出发,沿着蜿蜒山路向西行进,奔赴乌恰,探访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电力龙源新能源乌恰风电场,亲身感受“追风人”在双节叠加的特殊日子里,如何坚守保供一线。
这座风电场是新疆南部地区首座风电场,坐落于帕米尔高原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境内。风机矗立在海拔2800米至3300米的高原之上,使其同时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海拔最高的风电场。该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20万千瓦,每年可输送约5.4亿千瓦时电能,可满足当地30万户居民一整年的用电需求。随着项目落成,风电跻身当地电力供给的第三大绿色支柱,与水电、光伏共同为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步入风电场主控室,眼前的监控屏幕上数据流不停跳动,风速、发电量、机组转速等关键参数实时更新。“针对高原低温、缺氧的特殊环境,我们采用‘无人值守’智能设计,部署了400余颗高清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让风机运行实现从‘被动告警’到‘主动预警’的升级。”风电场负责人甘猛向记者介绍。话音刚落,他便通过远程对讲系统叮嘱现场工作人员:“当前风速3.8米/秒,预计3小时后将升至10.3米/秒,务必抓紧时间完成设备巡检!”
10月的帕米尔高原,寒风刺骨、风沙肆虐。运检员陈浩背着二十多斤重的工具包,在风中前行,沙砾不时拍打在防护面罩上。“节假日正是用电高峰,我们多一分细心巡检,千家万户的灯火就多一分可靠保障。”他一边走,一边道出心中的坚守。
在220千伏升压站内,运检班长王路正带领班组员工开展设备例行检查。“变压器绕组温度正常……”他们手持红外测温仪细致检测,时而俯身贴近变压器倾听有无异常声响,时而伸手触摸开关柜体感知温度变化,甚至钻进狭窄的电缆隧道排查积水隐患。凭借“看、听、摸、闻、测”的传统巡检方法,结合智能预警系统,全方位保障设备在节日期间安全稳定运行。
完成升压站巡视后,大家匆匆扒了几口饭,王路便招呼着:“兄弟们,收拾一下,去线路巡检!”据他介绍,班组每天要完成20多公里的线路巡检,往往要到傍晚才能返回驻地。
帕米尔高原的夜来得迟缓。当最后一抹夕阳隐入地平线,王路才结束一天的检修工作。此时主控室内,运检员申辉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监控屏幕:“24小时待命是风电人的工作常态,尤其是两节叠加这样的重要时刻,确保绿色电能稳定输送,是我们心中最坚定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