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人民日报》转发了一位名叫“李明同学”的创作视频,视频中,那孩子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与书写的《将进酒》相得益彰,最终,点赞超千万;此处插几句,不少专业人士分析,李明写字的视频,明显是专业的团队“操刀”。
人红事非多,点赞如潮,争议亦如潮。
农村孩子爱写毛笔字,这本是一件小事,经央媒的报道之后,却如石落水中,荡起波浪,映照出中国书协,大众审美诸多尴尬与张力。
《人民日报》虽然已经删了视频,但争议依然不断,似成了某音上这段时间的流量密码之一。
之后,又有多条自媒体帖称“央视已向李明发出邀请”“李明已赴北京参与录制”,但现仍没有任何一条附带央视节目单、播出片段或官方预告截图。
但这已经足够,许多人下意识觉得,既然上了央媒,便等于盖了“官方认可”的戳子,那必然是写得好的,不容置喙。
但有没可能,赞扬的焦点更在于孩子的“热爱精神”上,一个贫困的乡村少年自发迷上传统文化,已是主旋律,而且写得还让大众觉得很好看。
但问题也在这里,当初转发的采编未必深谙书法,或许只是看中了那份“正能量”的叙事潜力?
结果,于是,李明小朋友被包装成“天才范例”,粉丝推崇备致,不用临帖,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写的是自创的“李明体”……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坚持认为“我觉得好看就是好看”,
觉得好看没问题,但对持不同意见就阴阳怪气甚至漫骂是不是就有些过份了?
“书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群众认为好的书法才是好书法。“
“写到我们看不懂的就是鬼画符。”
有没可能,这些貌似无可批驳的话,其实是一个错误概念。
因为书写和书法并不是一回事。
在这里,得声明一下,个人也是大众一员,并不是书法圈的。
想请问,拼命夸李明的水友们,真的认真细看过他的字吗,视线停留超过几十秒吗?
仔细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其用笔习气单一,结构松散,缺乏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每字每行仿佛重复着同一种“野路子”的冲动,看久了,有没单调不舒服的感觉?
说字“书写得好”没错,说是“书法”却有些勉强;就如机雕与真正的艺术手工,前者再精致,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反观下那些获奖的同龄作品,对比一下,美感了然。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是说李明不行,而是说,天赋若无规范土壤,终究难成大器。
这不是贬低,李明小朋友显然是有天赋的,自学能到这份上,已属难得。
但书法这门东西,从来不是凭空生发的灵光一闪,它需要临帖的苦功,欧阳询的严谨,王羲之的流转,一步步筑基,方能从“狂”中见“法”。少了这个过程,便容易落入“江湖体”的俗套:初看新鲜,不耐咀嚼。
这也是许多专业人士劝其临帖找老师的原因,虽然极少数可能是有些眼红,说话刻薄了些,但更多的是惋惜,不想书法界一棵好苗子走了歪路。
但发展到现在,但凡敢指出其不足的,便可能迎来不少人的指责与谩骂,扣上“打压”的帽子。
支持与反对,看似对立,其实都触及了痛点,支持者道出了艺术大众化的渴求,反对者捍卫了专业的底线。
但可惜,争论往往滑向情绪发泄——一方无脑吹捧,另一方过度苛责,少有理性对话。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入想来,这事其实也折射出书法生态的深层失衡。
大众之所以对书法圈子逆反反感,根源还是在于“圈子腐败”“专家名不副实”,许多所谓专家大师,不仅也是“江湖体”,而且还是很丑的“江湖体”,与小李明抢眼的字比起来,自难免遭到吐槽。而“射书”“吼书”这类表演艺术,哗众取宠,为展览和流量服务,早已稀释了审美的严肃性。
书协里关系网密布,专家们评判标准时而严苛,时而宽松,难怪大众不服:你们自己玩得花里胡哨,还好意思指点孩子?
但反“权威”并不是反“专业”。
书法的“法”字已点明了本质,长期的临帖是必不可少的沉淀学习过程,才可能取法有度。
书法的“法”,指的是千百年来历代大师们通过实践总结出的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它不是随意涂抹,而是在一套精深微妙的规则体系内进行创造。
从小自由发挥虽有创意,却易“走歪”;天赋如小李明,若迷失在当下赞扬中,继续“野路子”,当肌肉形成记忆习惯,日后再想改,习气已成,便难如登天。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事件走到今天,已经跟“书法”关系不大,成了典型的“未成年+流量+教育+大众审美+艺术割裂”的多重伦理难题:
平台:未成年博主的内容要不要限时速、限带货?
家长:在“改善家庭生计”与“保护孩子成长”之间如何取舍?
围观者:我们到底在为一个孩子叫好,还是在为一个能满足自己“草根逆袭”想象的符号叫好?
大众觉得好看与艺术的好坏该如何评判
李明小朋友被流量、被捧”或“踩”;但真正对他好的,也许是他的粉丝觉得刺耳的,那些指出的不足,提出的建议。
因为,这喧嚣的吵闹,不止是情绪对峙,更是审美教育缺失的镜像。
我们许多人以书法艺术为民族自豪,动辄谈“汉字之美”“文化自信”,逢年过节,春联、福字挂满街头,可真问一句:这写好看在哪里?恐怕多半人答不上来。
线条的轻重缓急,书写的节奏,结构的和谐、疏密有致,墨色的浓淡相生,字里行间的呼吸感;这些,不是天生就会的,得靠教育浸润。个人其实也不懂,勉强也只能看出“江湖体”的单调,不耐看的“丑”。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我们学校里,书法课多半流于形式,教个横竖撇捺,依样画葫芦,少有老师带孩子走进《兰亭序》的流转之美,或《祭侄文稿》的苍凉意境。
社会上,书法培训班遍地开花,但多是应试速成,教你拿奖,少有人教你“看”。
结果,大众对书法的热情,停留在“觉得好看就行”的浅层,难辨真美与速食快感的区别。
李明的作品火了,很大程度是因为它迎合了这种“即时审美”:狂放、易懂、励志。可比起同龄获奖作品的沉稳韵味,它少了那份耐嚼的余味。
分不清这些,便容易把即时冲击当永恒价值,把“野性”误作“深度”。
艺术审美,从来不是民主投票那么简单。大众的热捧,恰恰映出我们审美素养的单薄,停留在“我觉得好就行”,忽略了积累——我们爱书法,却鲜有人教我们如何爱。
而算法的推波助澜,让事情更是雪上加霜,点赞循环,形成回音的壁障。
归根结底,李明“书法”事件是一场“错位”的狂欢:用流量的逻辑消费艺术,用情感的价值取代审美价值,用反权威的情绪抵触专业的常识。
若要从中寻找积极意义,不在于判定一个孩子书法水平的高下,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公共审美的“破壁”契机。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专业与大众之间的认知鸿沟,也暴露了审美教育在功利与浮躁中的长期缺席。
破解之道,并非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家,而是通过持续的、开放的对话,让“书法的法度”不再神秘,让“美的层次”得以被更多人感知。
对于李明,最好的保护不是将他捧上神坛或踩在脚下,而是为他卸下流量的重负,引导他进入传统的“法度”之门,让天赋得到真正的滋养。毕竟,喧嚣终将过去,唯有笔墨的真理静水深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