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经,一条#女子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的热搜话题被不少人热议。
网络讨论的焦点主要在“两套房”上,女子也被粗暴简化为:捡朋友衣服穿、只会抱着存钱罐数钱、将买房刻进DNA的守财奴的形象。
女子名为王神爱,32岁,IT白领,已婚已育。
将王神爱送上热搜的这档节目叫做《和陌生人说话》,是一档知名的访谈类节目。一向热衷于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一些有价值的社会问题。
![]()
在一期节目里,有人关注到了以抠出名的“豆瓣抠组”,并采访了其中的抠组之光王神爱。
毕业9年的她,凭借着令人匪夷所思的抠门方式,攒下首付100万,在南京买了两套房的经历,早已成为了组员们心中的大神。
在节目中,她分享自己每月工资储蓄率能达90%以上,从不参与同学线下聚会,因为聚会意味着要消费。
一年花在买衣服上的钱不超过100元,除了内衣内裤,衣服鞋子都是朋友不要的二手货。
每天的固定schedule就是把各大APP上的优惠、返利、抽奖挨个点一遍,她家里堆满抽奖的抽纸、垃圾袋、洗衣液……
![]()
日常,她最大的快乐就是抱着存钱罐数钱。
而唯一能激起她花钱欲望的也只有一件事——买房。
没人料到,节目一经播出,话题在网上迅速引起发酵,下面的评论一时涌进了两万多条,皆是铺天盖地的不理解、不认同。
有攻击她有囤积症的,也有骂她“克扣孩子,吃糠咽菜”的,更有甚者说她很“病态”、有精神疾病。
![]()
一时间,从消费观到对本人的评价,批判、辱骂淹没了王神爱。
遭遇网暴后,王神爱被迫在豆瓣发文回应诸多质疑:“第一次被这么多人骂得手脚冰凉,有必要解释一些事情。”
当日深夜,她又再次发文,澄清了网上的其他误解。
![]()
可一个普通人选择抠门的生活有错吗?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花钱方法,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生活态度。
而与生活相比,两万恶评的背后,网友的未知全貌、暴力抵毁才更可怕。
2
当前物欲横流之下,王神爱的出现曝光了一个日常我们不熟悉的群体:“豆瓣抠组”。
在豆瓣“抠门男性联合会”、“抠门女性联合会”里,几十万人聚在一起分享省钱技巧,大大方方聊抠门的艺术。
![]()
乍一看,豆瓣抠组中是各种抠门方法的大比拼,种种奇葩的抠门方法争奇斗艳。一件衣服能穿25年,自制午餐只要9毛,他们的生活乐趣,99%都来自“抠”!
但我们走进去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并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群有组织、有纪律、有原则、有态度的反消费主义同盟。
“抠”这个字自带的贬义往往会让人误解为小气、刻薄、贪小便宜等行为,但在豆瓣抠组的语境下,“抠”更多代表的是自嘲、谦逊、不张扬的气质。
正如他们的组规:“我们抠不是因为穷,我们就是抠。抠亦有道,不犯法不缺德,抠己不抠人。”
抠组成员聚在一起大多是交流怎样在有限资源下过得更好,或将现有资源做适合自己、花在刀刃上的再分配。看似寒酸的生活表象,底下却是最朴素的唯物主义消费观。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抠友们或许是把“抠”作为与生活沟通的一种方式,在不断的交流、妥协当中,找到自处于社会最舒服的方式。
其实类似抠组这样的社群并不新鲜,在欧美、日韩都有追求极简生活、极致省钱的风潮。而且这种风潮也并非贫穷的产物,它往往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
日本就有一个低调的小姐姐咲,被评为“日本最省女孩”。
![]()
出名之前,每天生活费不到10块,只吃一块二一(换算成人民币)包的乌冬面,愣是靠省钱买下三栋房子,靠收租维持生活之后,她却开了猫咖,给猫最好的猫粮、猫砂、猫玩具。
有人羡慕她自律,有人质疑她不会享受生活,她说:“把金钱和精力攒起来,用在自己爱的事务上,我觉得这才是对自己负责。”
所以说,抠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迥异于消费主义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作为消费主义洪流中的一股清流,他们与世无争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分享省钱妙招,靠自己的智慧活得心安理得。
王神爱在采访里也曾道出“抠门”的理由,并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但也不要成为抠的奴隶”“不要让家人不舒服”等观点。
然而,生活也限制了很多人的想象力。
作为局外人,看到的却永远只是现实的一部分,却不知赚钱是能力,省钱更是本事。
3
社会上曾流行一种观点:“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节省的人越穷”。
对此,很多收入有限、花钱无限的年轻人坚信不疑。
近日,中银消费金融联合时代数据发布《当代青年消费报告》,报告指出,90后正在成为消费贷款的主力,全国有1.75亿名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
换句话说,平均100个年轻人中,就有86个人实质性负债,需要分期或逾期还款。
据汇丰银行数据显示,中国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令人吃惊的1850%,人均债务超过17433美元(约合平均12万元人民币)。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举债度日,几乎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而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每天扑面而来的信息,却都在换着法子告诉大众:你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一定要买买买;年轻时一定不能太省钱,要学会享受!
却不知有多少年轻人的生活,毁在了这种精致穷中?
曾经,一位21岁的女孩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选择自杀,父母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就这样没有了。
在父母为其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女儿借过网贷,买过名包,独自一人还了三年多,但是离还清还有很大的差距,最终女儿承受不了这样的痛苦,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前,大学生校园贷的新闻也是频频发生。而大多数人选择借款的目的居然是攀比买漂亮的衣服和最新款的手机,可随着利息翻滚,不少女大学生不得不用捐卵或其他极端的方式来偿还这些高额贷款。
一切的悲剧,归根结底还在于欲望。
人性是贪婪的,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是生存在这个社会中的必修课。
在第六期《奇葩说》的辩论题就是:年纪轻轻,我精致穷错了吗?辩手詹青云说:“你不是在为你喜欢的东西花钱,你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花钱。”
![]()
的确,消费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消费而不自知。
因为没人告诉你过度、过早透支消费,会带来哪些风险。
要知,能够控制自己的花钱方法,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
而当支出与收入无法成正比的时候,爱花钱的人只会越来越穷。
这已是事实。
4
既然如此,又有何种底气来抨击王神爱的节俭呢?
难道是因为有人用着你看不上的方式,买了你买不起的房所以羡慕嫉妒恨吗?
实际上在和主持人的交谈中,王神爱已提到了她对于“卖房”和“抠”的理解。她直言,这种积少成多不浪费的观念使她受益,但房子并不是靠抠就可以抠出来的。
![]()
“当然我也不是一个无业的人,还是得挣钱是最主要的。自己和老公收入不低,靠公积金就可以覆盖房贷。”
更何况王神爱也并未以“大神”自居鼓吹低功耗低物欲的生活,对未来也有清晰的规划。
只是这些,大都没有呈现在以短视频主导的碎片化传播中。
不何否认,节目的剪辑是有问题的,其实这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故事。
抠神的养成,一方面缘于王神爱从事广告工作后,对煽动消费者焦虑的厌倦;
另一方面,原生家庭的不幸福使得王神爱从小养成了攒钱的习惯和对安全感的迫切需求。
尽管当时采访的拍摄长达3天,但最后被剪辑成半小时,所以很多话被删减了。比如“尊重每个人的消费观,别人消费和我没有关系”等内容,而有争议的地方却刻意保留了下来。
![]()
以至于很多人半小时都没看完,就跳出来大放厥词。
不仅王神爱自己被断章取义地攻击,家里人也被舆论牵连。
对此王神爱在回应中也提到:“节目组联系我,解释了因为版权问题导致他们不能放全片,只能放剪辑后的片段在微博,也说很多营销号的行为和措辞不是他们能控制,但会尽力完成后续的补救,希望海啸刮过后,我的生活还能在原地。”
这大概是所有被网暴受害人的心愿,回到原地。
虽然“抠门”背后的原因各异,极致节俭的生活方式也不一定适合大多数人。
但每个人都自己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人的生活,这是常识。
只要不违法,哪怕是你最不屑也不要去诋毁他人。
有那时间,还不如好好赚钱,或者定一个目标,比如买个房。
人一辈子太短,自己觉得开心快乐就好,无需在意他人眼光,毕竟日子是过给自己的。
就像《阿甘正传》里说的: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足矣。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就像王神爱所说:“反正我就像野草,根儿永远扎在地上了,过一阵子还是会长出来的。我不是在抠,我是在认真生活。”
不寄希望于一夜暴富,而是抱着朴素的信念,通过财富一点点积累,最终打造一副对抗这个残酷世界的盔甲。
这位把自己比作野草的抠神,一直在用自己的这种方式治愈着童年,寻找着生活的安全感,与过去和解。
相信意外的网暴不会改变她的生活和态度,但新闻看过,嬉笑怒骂过,却不能就此而过。
或许我们也可以真正思考一下:“我真的需要这么多吗?”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进行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