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9年杜聿明被特赦,老蒋得知大惊道:快让他老婆从美国回来!

0
分享至

1959年12月4日,一份特赦名单让海峡两岸同时震动,名单第一位是杜聿明,蒋介石的黄埔爱徒、淮海战役国军实际最高指挥官。



这个消息传到台北,蒋介石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立刻召见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

老蒋在打什么算盘?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四年后的1963年,曹秀清真的从美国纽约出发,绕道瑞士、莫斯科,回到了北京。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功德林里的"黄埔一哥"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最后一天。

江苏萧县张老庄,枪声渐息,杜聿明被俘时。他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手下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解放军战士认出他时,这位中将沉默不语。



从战场到战俘营,杜聿明硬是扛了七年不开口

送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后,管教干部安排他学习,他闭眼,让他写材料,他摇头。同屋的其他战犯都在积极改造,他坐在床边,一支烟能抽一个小时。管理所的干部私下说这个人骨头最硬。

转机出现在1956年。

民主人士柳亚子来功德林看望这些老相识,柳亚子跟杜聿明单独聊了两个小时,具体说了什么外人不知道。但从那天起,杜聿明开始翻书了,先是看报纸,后来拿起笔写东西。



写什么?写淮海战役的经过。

他在稿纸上写道,如果先打刘伯承,或许还有机会,这句话后来被删掉了,因为太敏感。他继续写,蒋先生不听我的建议,坚持要守徐州,字里行间,能看出他的不服气

1956年,全国200名国民党高级将领集中到北京功德林,这里住着一批"星星"——王耀武宋希濂、黄维、郑洞国。杜聿明是其中军衔最高、战功最显赫的一个

黄埔一期同学见面,场面很微妙。



宋希濂主动跟他打招呼,杜聿明点点头,黄维走过来想说话,杜聿明转身走了。为什么?因为淮海战役中,黄维的第12兵团被围后拒不突围,导致整个战局崩盘。这笔账,杜聿明记着。



名单第一位的政治密码

1959年9月,北京传出要特赦战犯的消息。

功德林炸了锅,谁能走?谁得留?200个人,每个人心里都在盘算



12月4日上午,管理所通知开大会,最高人民法院的人来宣读特赦令,念到第一个名字杜聿明。

全场鸦雀无声,随后爆发出掌声

宋希濂当时就愣住了,他跟杜聿明资历差不多,改造表现他自认更积极,为什么是杜聿明第一个?

王耀武坐在后排,眼神复杂,他知道答案,正因为杜聿明跟蒋介石关系铁,特赦他才有分量。

这个名单传到台北,蒋介石拍了桌子

不是气愤,是着急,他立刻让人找到曹秀清。当时曹秀清住在台北,带着杜聿明的老母亲和几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蒋介石给了她1000美元,这笔钱在当年是巨款。



蒋介石说了什么?台湾方面的档案记载很简单:"杜夫人可以去美国,去女儿那里"

这话什么意思?表面上是关心,实际上是担心。担心什么?担心曹秀清留在台湾会成为北京那边的筹码。更担心的是,杜聿明被特赦,会不会影响其他还在台湾的国民党将领的军心?

1961年3月,杜聿明正式接到任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月薪100元。

这个职位是周恩来亲自定的,文史专员干什么?写回忆录,征集历史资料。说白了,就是让这些经历过风雨的老人,把那段历史记录下来。



杜聿明接到任命书那天,手抖了,不是激动,是想起了还在美国的妻子,他们分别整整12年,12年没见过一面。



隔着太平洋的博弈

1957年10月,瑞典斯德哥尔摩。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回国内,周恩来当天就派人去找杜聿明。为什么?因为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是杜聿明的大女儿。



同一时间,台北,蒋介石也召见了曹秀清。

两岸都在下一盘棋,棋子就是这个家庭

曹秀清当时的处境很尴尬,她带着杜聿明的老母亲和四个孩子住在台北,大女儿杜致礼在美国,跟杨振宁结了婚。

蒋介石给的那1000美元,让她去美国投奔女儿,表面上是照顾,实际上是切断她跟大陆的联系

1960年,曹秀清到了纽约。

她住在女儿家,每天最痛苦的事就是给北京写信,信写了撕,撕了又写。因为她知道,这些信会被很多人看到,她想见丈夫,但不敢直说。



转机在1963年出现。

那年春天,杨振宁回国访问,他见到了岳父杜聿明,两个人见面,杨振宁说的第一句话是:"岳父,我妈想回来看您"

杜聿明当时眼圈就红了,他说这个事,你得找周总理。

杨振宁真的去找了周恩来,周恩来听完,沉思了几分钟,说:"这个事我来安排"

1963年5月20日,纽约肯尼迪机场。

曹秀清登上了飞往瑞士的飞机,她没有直飞北京,因为那条航线她走不了



美国不允许,台湾方面也在盯着,所以她先飞日内瓦,在瑞士住了几天,然后从日内瓦飞莫斯科,再从莫斯科回北京。

这条绕了半个地球的回家路,她走了两个星期

6月3日,北京首都机场。

杜聿明站在接机口,手里攥着一块手帕,飞机落地,舱门打开,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14年没见,曹秀清的头发白了一半。

两个人见面,没有拥抱,没有大哭,杜聿明只说了一句:"回来就好"



周恩来第三次接见特赦战犯时,特意握住曹秀清的手说:"欢迎你回国定居"。这句话分量很重,定居,意味着不再是临时探亲,是真的回来了。



文史专员的最后20年

1963年之后,杜聿明有了完整的家。

他和曹秀清住在北京东城的一个小院,院子不大,两间北房,一个小厨房。每天早上,杜聿明都会去附近的公园遛弯,碰到老邻居,人家喊他"老杜",他也笑着应。



他的主要工作是写材料。

写淮海战役,写昆仑关战役,写缅甸远征军,每写一篇,都要反复修改十几遍。不是文字问题,是态度问题,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他心里有数。

1964年,他当选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这个身份意味着,他从战犯变成了公民,开会时,他坐在会场最后一排,从不主动发言。别人问他意见,他也只说:"我同意"。

1978年,形势变了。

杜聿明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这个变化很大,从委员到常委,从旁听到参政。他在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当副组长,开始主持一些具体工作。



那些年,他做了不少事。

最重要的一件,是推动黄埔同学会的成立。他给台湾的老同学写信,劝他们回来看看,有人回信说:老杜,你现在过得好吗?他回信只有一句话:"我很好,你们回来看看就知道了"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病逝,享年77岁。

他的追悼会规格很高,邓小平来了,叶剑英送了花圈,政协礼堂里,站了500多人。萧克致悼词,说了六个字:"光荣的后半生"

曹秀清站在灵堂前,没掉眼泪,她知道,丈夫这辈子,最后20年活得明白

杜聿明在台湾还有四个孩子杜致义、杜致勇、杜致严、杜致廉,他们想回来参加父亲的追悼会,台湾当局不批



杜致礼从美国赶回来,杨振宁也来了,灵堂里,只有一个女儿能送父亲最后一程。

追悼会结束后,曹秀清住进了医院,她的心脏本来就不好,这次彻底垮了。1983年,她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年过八旬还在为两岸统一奔走。1984年5月,她在香港病逝

临终前,她给在美国的杜致礼写了最后一封信:"你爸爸这辈子,走对了最后这条路"

1959年的那次特赦,改变的不只是33个人的命运。它撬动了两岸关系中最敏感的神经,也为后来的交流打开了一扇窗。

曹秀清1963年的回国之路,走得惊心动魄,她用一个女人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跨越意识形态的团圆。

杜聿明选择了接受改造,选择了记录真相,也选择了相信未来,这份选择,值得尊重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云霄纪史观 incentive-icons
云霄纪史观
铭记历史
155文章数 8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