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诗中,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凝视事物和生命,到底什么样的感受才是更好的?一种神秘的好奇开始涌入我们,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心灵的状态也一直随之变化。当我们保持一颗童真之心,就像蝴蝶没有忘记曾作为毛毛虫的时间,那么,每一次的蜕变不也是最好的诗意吗?请看:
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作者:(巴西)塞西莉亚·梅雷莱斯 翻译:刘焕卿 或者有雨没有太阳, 或者有太阳没有雨! 或者戴手套不戴戒指, 或者戴戒指而把手套丢弃! 谁飞上天就不在地上, 谁在地上就不在天上。 十分遗憾,一个人不能同时 在两个地方! 或者攒钱而不买糖, 或者买糖而把钱花光。 或者这样,或者那样;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我整天选来选去,苦思冥想! 我不知道玩好,还是学习好, 是静待在家里,还是出去跑跑。 然而,我仍然不懂得 到底哪个更好;是这样好,还是那样好。
![]()
《樱桃小丸子》剧照。
一个孩子陷入选择的困惑之中,生活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人不能同时在两个地方,就像你无法既在地上又在天上。所有的秘密都需要遵循本心——或者这样,或者那样。至于哪种更好,一切都取决于你的独特体验,而这或许就是诗歌之风吹拂我们的感觉,当选择不再是束缚,而是走向自我的一种方式时,一个内在的精神世界就会铺展开来。对此,我想起诗人童子的一首诗:
这样和那样 作者:童子 风是这样,吹啊吹 星星就是那样,闪啊闪 太阳是这样,把万物照亮 而雨就是那样,把一切打湿 天空是这样,始终在头顶 大地就是那样,永远待在脚下 花瓣是这样,笑着绽开 蚂蚁就是那样到处爬 鞋子是这样,整天呱嗒呱嗒 被子就是那样身上盖 笔始终是这样,涂涂写写 但一个小孩,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火车是这样,开往远方 睡觉就是那样,躺着做梦 糖果始终是这样,吃多了牙会疼 但一个小孩,真的—— 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一首童诗触动我们的就是其中的赤子之心吧,此时,语言如同一场游戏,慢慢潜入我们的身心。在诗人这里,孩子往往通过自我的喜好与万物联结在一起,一切事物都在向他们发出邀请,可以说,童子的这首诗是对巴西诗人梅雷莱斯的那首《或者这样,或者那样》的回响,两个童诗的世界渐渐飞翔在一起,作为“蓝色的读者”,我们都听见了两个诗人之间的对话。
蓝色的孩子 作者:(巴西)塞西莉亚·梅雷莱斯 翻译:刘焕卿 孩子要一头小毛驴 去游逛, 它必须温顺老实, 不跑也不跳, 却知道同主人把话讲。 孩子要这样一头驴, 它能说山岭、 河川、花卉 ——所碰到的一切的名称。 孩子要这一头驴, 它会编造 许多美丽的故事, 有人,有物, 还有船在海上飘荡。 他俩一起把世界游览, 世界是个大花园, 只是更宽, 或许更长, 无际无边。 (谁晓得有这样一头毛驴, 可以写信告知 万户路 千号门 不识字的蓝孩子。)
如何才能找到这样一头驴?它可以与主人交谈、认识所触及的一切事物的名字、编造美丽的故事……对此,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诗人说:“谁晓得有这样一头毛驴?”可以写信告诉那个“不识字的蓝孩子。”也许没人知道这头毛驴的存在。然而,这里还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蓝孩子”?而不是红、绿、黄或者其他颜色的孩子呢?没错,蓝色预示着宁静、忧郁和神秘,我们知道,颜色往往代表着一种心境,正是因为诗人营造了这样的一种氛围,从而与想象中的驴子融合在一起。每种颜色都是一个音符,弹奏出美妙的词语音乐,从诗意中汩汩流出。当然,这个驴子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被一个无形的生命所抚慰,仿佛每个词语都在动,甩着长长的尾巴发出“嗷呜、嗷呜”的叫声。
![]()
《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精选:童诗精选》
作者:(英国)米尔恩 等
译者:任溶溶 等
版本: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年2月
因此,童诗的目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未知、想象、纯真与心灵的一次相遇,每一首童诗都像一个动物,我们只需看它、听它、抚摸并感受它就够了,而那些诗也会深入我们身心。没错,童诗是敞开的,它有一个美丽的精神内核,其果仁就是生命。
塞西莉亚·梅雷莱斯(1901-1964)是巴西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1901年生于里约热内卢,被普遍认为是巴西最好的女诗人。三岁时她成了孤儿,由慈爱的祖母抚养长大,九岁开始写诗,诗歌成了她心灵的庇护所。十八岁时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幽灵》,为她在文坛赢得声誉。后来她又出版诗集《旅途》,许多评论家普遍认为这本诗集标志着她在诗歌上的成熟。此后她不断投身于文学,笔耕不辍,直至1964年因癌症在里约热内卢去世。诗人去世后,巴西文学院授予她巴西最重要的文学奖马查多·德·阿西斯奖。巴西著名诗人安德拉德在纪念致辞上说:“在信仰和梦想的神秘中,塞西莉亚·梅雷莱斯以卓越的诗歌,无尽的旅途度过了一生。这个非凡的女人是一件乐器,在现实里调好了音,向我们展现最短暂最美好的事物。”
可以说梅雷莱斯本身就是一个谜,这取决于她对诗歌细节的把握,以及对生活中万物的探索。她会抓住事物的尾巴,告诉我们她童年时的生活体验。就像这首《极简抽象派之歌》,每个读者都可以感受那个开花的星球:
在一颗星球无尽的 平衡之谜中。 在一颗星球上,一座花园, 在一座花园上,一个花坛; 在一个花坛上,一株紫罗兰 走向她的,一整天, 在星球和无尽之间, 一只蝴蝶的翅膀。 ——桑婪 译
如此神秘的星球你们见过吗?不妨用你们的想象抓住它,一点点聚焦上面的事物。细心的读者很容易发现这首诗由大到小:星球——花园——花坛,然后让一株紫罗兰的花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最有趣的是最后两行:“在星球与无尽之间/有一只蝴蝶的翅膀。”整首诗的落脚点蓦地来到了蝴蝶这里,这是一只穿梭于无边星球的蝴蝶,那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又会落在哪里?啊哈,当然是为了那株美丽的紫罗兰啦!仿佛这里的一切都是用光线织成的,在幻想自由驰骋的时候,体验万物之间的神秘联系。这让我想起《小王子》中的一段话:“如果你喜欢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夜晚,你仰望天空,那是愉快的。所有的星星都百花盛开。”(郑克鲁 译)。一旦建立心灵与万物的联动,每个词语里都会隐藏着一朵花,与我们对话,唤起我们神奇的生命感!一只羊跑过来嗅了嗅这首诗,小小的牧羊人眺望远方,这或许就是童诗带给我们的自由的力量。让我们跟随一颗星的指引进入梅雷莱斯这首《牧歌》的诗中去吧:
小牧羊人在这里, 比他的羊群更小, 凝视着,原野里的落日, 胆怯而仔细, 他搂抱着小羊羔 仿佛和他一般大小的兄弟。 他的双眼,在寂静中, 并非仅仅是牧羊人的——圣徒的。 蓝绿相接的地平线 变成紫色和红色, 所有的云消失, 一颗星星出现 ——带走那个男孩 他正带领他的羊群。 ——桑婪 译
小时候我也曾有牧羊的经历,它们吃草时那扭动的嘴唇像是在与自然的气息舞蹈,那扁扁的瞳仁里,闪烁一丁点的晚霞,就这样,童年的世界占据了我的整个世界。在这首诗中,一个小牧童还没有一些羊群大,但是当他抱起羊羔时如同抱着自己的兄弟,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融为一体。而透过他的眼睛,诗人看见了圣人的影子。此时,一颗星星出现了——“带走那个男孩/他正带领他的羊群。”在这里,诗人没有说父母唤回了孩子,而是以星辰的名义,我们知道星辰的出现意味着黑夜降临,羊群和孩子都要回到家的怀抱。这就增加了诗的陌生化和神秘感。对此,古希腊诗人萨福曾在一首《暮色》的诗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达:
晚星带回了 曙光散布出去的一切, 带回了绵羊,带回了山羊, 带回了牧童回到母亲身边。 ——水建馥 译
晚星——黑夜;曙光——晨曦。早晨孩子去放羊,晚上回来休息。这暗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同时也包含了天地万物运行不息的本质,诗所显示的活力因此而放出光芒。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在诗歌《牧羊人》中也幻化出心灵的光景:“我感到双手似乎像牧人的手一样蜷曲/看见了我自己的轮廓/就在山巅上/倾听我的羊群,看守我的理想/或倾听我的理想,看守我的羊群……”(杨子 译)。羊群成了某种象征,从它们身上可以看见我们自身的影子,你守护它们就是守护自身,当那些羊群直抵理想,魔法一样咀嚼诗里的一切的时候。
《一位诗人的诞生(外国卷)》
作者: 树才 陈诗哥 周其星 选编
版本: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8年
巴西的童诗看似没有独特的语言艺术,但它所呈现的情感却是通往世界的小径,儿童生活的经验一直不断地深入我们的梦中,伴随我们成长。就像安徒生所说:“每个童话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成年读者。”也许我们还可以这么说:“每个童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孩子。”这是巴西孩子的秘密,也是他们的游戏:
在路的中央 作者:(巴西)卡洛斯·安德拉德 翻译:孙成敖 在路的中央有一块石头 有一块石头在路的中央 有一块石头 在路的中央有一块石头 我的生活单调得令人生厌 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件事情 我不会忘记在路的中央 有一块石头 有一块石头在路的中央 在路的中央有一块石头
就是在这种反复、单调、充满魔性的语言中,作者以“重复”的形式赋予诗歌以奇妙的韵律和节奏,仿佛诗人不是在表达这首诗,而是在弹奏它,一遍遍,其原因是“我的生活单调得令人生厌。”这也是为何诗人不厌其烦地抒发他对“在路的中央有一块石头”的感受。而我们呢?如果也面临这样的处境,是继续厌恶自己单调的生活,还是去倾听童诗的秘密,重寻童年的快乐?到底哪个更好;是这样好,还是那样好?是那样好,还是这样好?
到底哪样更好?到底——哪样——更好!
撰文/闫超华
编辑/王铭博
校对/穆祥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