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盘“满汉全席”,正被行政长官李家超亲自端上桌面——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成为他任内最重大的“考牌战”。在最新施政报告中,李家超罕见以“心急如焚”四字形容推动北部都会区的紧迫感,亲自担任“大队长”,誓言拆墙松绑、精简程序,力求在财政紧绷、各方疑云下,打出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
万亿巨制,北部都会区不只是“新市镇”
占地约三万公顷的北部都会区,约占香港总面积三分之一,规划涵盖基础建设、房屋兴建、产业发展及招商引资。李家超将其比作一席“满汉全席”,整体投资规模预计至少万亿元起步,绝非简单的“烹一道菜”那么轻松。政府希望这座新城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的集聚地,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大湾区战略的桥头堡。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香港当前面临千亿财政赤字,财政储备约5400亿元,远不足以支撑庞大开发需求。土地虽多,但大多掌握在恒地、新地、新世界等巨头手中,且这些土地多为农地,转化为“熟地”需巨额资金和漫长程序。如何让发展商愿意投身这场“满汉全席”,成了摆在李家超面前的最大难题。
![]()
政府急变阵,创新政策力挽狂澜
面对资金紧张和项目复杂,政府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快”字当头:采用分阶段开发、灵活批地策略。以洪水桥23公顷物流园为例,先建临时低层建筑吸引人气,待铁路通车后再转为永久发展。批地方式多样,配合产业政策采用公开招标、限制性招标或直接批地。
“利”诱发展商:推行“交地抵价”政策,允许业权人以部分土地抵偿地价,减轻现金流压力。同时,补地价改为“按实补价”,即开发商只需按实际建楼面积补地价,且可分期缴付,避免一次性高额支出。
卖地制度改革:从“价高者得”转为“双信封制”,先审核发展方案是否符合产业定位,重点扶持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先进制造、新能源及金融科技等产业,确保土地真正用在“刀刃上”。
这些措施看似“破格”,实则是政府在财政压力下的无奈创新,也体现了李家超“心急如焚”的决心和压力。
![]()
![]()
发展商三大阵营,态度分歧成最大悬念
然而,推动计划的关键人物——发展商们,却各怀心思,态度分化明显:
大地主阵营(恒地、新地、新世界):手握大量农地,却资金压力不小。新地近年重心放在西九龙大型项目,现金流吃紧;恒地虽有4,200万平方呎农地,却更专注中环商业,且曾质疑北部都会区基础设施未完善,甚至主动交回部分地皮;新世界负债较高,但积极与中资合作,视北部为翻身机会。
资金雄厚但土地少阵营(长实、信置):财力强劲,但参与意愿不明。长实已走向国际化、多元化,兴趣有限;信置现金充裕,却未有大动作。
国企阵营(华润、中海外):资金和技术实力强,与国家政策高度契合,但目前更多是“助攻”角色,等待上级指示。
![]()
这三大阵营的博弈,成了北部都会区能否顺利推进的最大悬念。传统地产商擅长“起楼卖楼”,对产业导向的长线运营缺乏经验和兴趣;政府也缺乏成功先例,如何打破“包租公”思维,真正成为产业主导者,仍待考验。
政治压力与时间赛跑,超哥为何“心急如焚”?
李家超的“心急如焚”,背后不仅是对香港未来发展的责任感,更有深刻的政治考量:
中央政府的期望:北部都会区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项目,中央对香港推动国家战略的要求日益明确,政府必须交出成绩单。
个人政治命运:李家超任期仅剩两年,若欲争取连任,必须拿出实绩,北部都会区成了他最重要的KPI。
这让北部都会区不仅是一项城市规划,更是一场政治博弈和时间赛跑。
![]()
![]()
一场豪赌,香港未来的关键赌注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的未来赌注,是一场涉及财政、土地、产业、政治的多重博弈。李家超的“心急如焚”,既是对项目的急迫推动,也反映出港府面对复杂局势的无奈与决心。发展商的态度、政府的执行力、产业的落地情况,都将决定这场“满汉全席”能否端上桌面,成为香港经济转型和城市复兴的里程碑。
未来两年,北部都会区的每一步进展,都将牵动香港社会的神经,也将成为检验李家超“超哥”领导力的关键时刻。港人拭目以待,这场豪赌,究竟能否赢得满堂彩?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关注港澳荟公众号
掌握港澳最新动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