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历史学古诗,今天看的篇章为 《 惠崇春江晚景 》 。
《惠崇春江晚景》是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就是给画题的诗,所以自然是先有画再有诗,本诗题的画就是出自惠崇的《春江晚景》。
惠崇是一个僧人的法号,他是位诗人,也是位画家,擅长画鹅、雁、鹭鸶这类水鸟,更擅画小景,也就是局部风景。当时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画寒鸭戏水;另一幅是《归雁图》,画大雁北归。而这两幅画,苏轼都题了诗。
今天讲的这一首,就是给《鸭戏图》题的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是一种鱼,肉味鲜美,但卵巢和肝脏有剧毒。它平时生活在沿海,每年春天都要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所以,诗里说“河豚欲上”,不是从水下浮上水面,而是溯江而上的意思。
![]()
所以这首诗的意思很容易理解:
竹林之外,桃花刚刚开了两三枝;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查知。
河滩上蒌蒿满地,芦苇开始抽芽;河豚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长江,也正在此时。
题画诗的特点是:
第一,题画诗要就事论事。人家画什么,你就得写什么,不能脱离画作,随意发挥。
第二,题画诗得借题发挥,不仅要给画作说明,还得写出画之外的韵味来。
《惠崇春江晚景》是仲春偏早时候的景色:
绿色的竹林外透出几点桃红,黄色的芦苇丛冒出了嫩绿的新芽。这是实写;
水中嬉戏的鸭子是实,而暖是一种触觉,则是虚。
而“河豚欲上”就纯粹是虚的,“欲上”就是还没上,在画外,是出现在苏轼的想象中的。
蒌蒿、芦芽炖河豚,是当时的一道名菜。苏轼好吃,或许当时恰好想到这道菜,所以才有了这句脑补。
虚实结合,不仅写出了春色,也写出了春意,更写出了全盛时期宋朝的富足与风雅,给繁荣的北宋文坛增添了一抹活泼的精神气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