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兔子不是啥宠物,而是灾难。这帮蹦跶的小家伙,从当初的24只,短短几十年干出了100亿只的恐怖数量,就算是全地球人加起来也没这群兔子的数量多。
它们啃草皮、毁农田、抢生态位,搞得澳洲大地满目疮痍。政府试过铁丝网、病毒、炸洞,愣是没把兔群摁住。
这时候,网上就有人支招了:让中国吃货上,啥动物能顶得住咱的筷子?听着挺热闹,可真要靠“吃”来解决这场百年兔灾,靠谱吗?
先说说澳洲兔子到底有多猖狂,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移民,为了打猎乐子,从老家弄来24只欧洲野兔放生。他万万没想到,这一时兴起,直接给澳洲埋了个生态核弹。
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繁殖力爆表,兔子们开启疯狂生育模式:母兔一年能生4到6胎,每胎5到6只,小兔子出生三个月就能当爹妈,这速度比手机更新换代还猛。
到了20世纪初,兔子已经横扫整个大陆,巅峰时期数量一度突破100亿只。它们每天能吃掉相当于几百万头牛的牧草,导致土地裸露、水土流失,本土袋狸、小型有袋类动物更是被逼得无家可归。
澳洲有关部门开始憋大招,1907年开始修了三条巨型防兔围栏,最长的一条超过3000公里,堪称世界之最。可结果呢?兔子绕着走、挖洞钻,围栏成了摆设。
后来又引进黏液瘤病毒和兔杯状病毒(RHDV),短期内确实让兔群数量暴跌,但几年后兔子就产生了抗性,数量再次回升。到现在,澳洲每年仍在投入数亿澳元治理兔害,可问题始终没根除。
那中国人能不能靠“吃”来扭转乾坤?咱们得算笔账,中国人爱吃兔肉不假,川菜里的冷吃兔、湖南的剁椒兔、重庆的火锅兔杂,哪个不是香到骨头里?
2023年中国兔肉年产量约70万吨,年消费量在全球排前三。可你别忘了,这是全国养殖体系支撑的结果。
而澳洲的野兔,分散在广袤荒野,捕捉成本极高,一只野兔平均重1.5公斤,100亿只就是1500万吨肉。野兔捕获难、运输贵、屠宰难标准化。澳洲地广人稀,抓兔子得开车几百公里,用直升机围剿都未必高效。
再者野兔长期野外生存,寄生虫、病菌风险高,食品安全标准严格的情况下,大规模进入食品链几乎不可能。就算真放开吃,市场消化也得几十年,等你吃完,兔子早又翻几番了。而且生态治理不能光指望“吃”,那太理想化。
真正有效的办法,还得靠科学手段组合拳,生物防控、栖息地管理、持续监测。中国其实在兔病防控和养殖技术上全球领先,比如对RHDV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就很成熟,这些经验倒是可以输出给澳洲,帮助他们提升治理效率。
其实这事儿背后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干预的深刻教训。兔子不是原罪,始作俑者是人。当初随意引入外来物种,图个新鲜、图个方便,结果酿成百年祸患。
咱们调侃“吃货拯救世界”,听着解气,但也得清醒,解决问题靠的是科学和系统管理,不是段子和热血。中国饮食文化确实强大,能让鸭脖卖到全世界,能让螺蛳粉冲出国门,但这不代表啥动物都能变成餐桌常客。
尤其在生态保护面前,情绪化方案往往行不通。中国在农业引种、宠物进口、生态安全方面必须严防死守。
前些年国内出现的福寿螺、鳄雀鳝,不也是类似问题?管好入口,才能避免下一个“兔灾噩梦”,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