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中国成立前的那段日子,解放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三大战役一结束,全国大局就稳了。1948年底,国民党军队败退得不成样子,东北全解放,淮海、平津也收官了。中央开始琢磨建国的事儿,其中最要紧的,就是首都选哪儿。
这可不是小事儿,得考虑地理位置、安全、经济辐射。最早的时候,中央还想过把哈尔滨定为首都,那地方是党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工业底子厚,离苏联近,好借力。但后来东北形势变了,国民党往那儿派兵,土匪也闹腾,计划就黄了。
![]()
转眼到1949年初,西安、南京、北平这些老地方都提上日程了。毛泽东心里其实偏向北平,但还想听听别人意见,尤其是懂城市工作的王稼祥。
王稼祥这人,抗日时期在延安搞统战,解放战争又去东北管城市接管,经验老到。1949年1月,他作为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到西柏坡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顺道去看望毛泽东。两人聊起定都,王稼祥的看法直击要害,直接帮毛泽东敲定了北平。
先说南京吧,王稼祥分析得挺实际。南京是国民党老窝,基础设施没遭大破坏,工业民生配套齐全,接管后用起来方便,不用从头建。但问题也多,首先位置太靠东南,沿海门户大开,那时候我海军力弱,海上威胁大,敌舰一靠近就麻烦。
![]()
其次,国民党残余势力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清不干净,容易出乱子。新政权刚立,安全第一,这地方风险高。王稼祥这点看得很准,历史上南京当都城的多是短命王朝,地理上也确实不稳当。
再看西安,王稼祥也直言不讳,说它有点偏西。古时候西安是中原中心,十三朝古都,地势险要。但现在中国版图变了,领土往西扩展,西安就成了内陆偏角,离海太远,经济文化辐射力弱。发展空间小,古迹虽多,但散乱,不利城市规划。
首都得是全国枢纽,西安这位置,交通虽有铁路,但长远看,商贸和对外交流都吃亏。西安山多地少,扩建难,人口流动也跟不上沿海节奏。这话搁现在也对,西安虽是西北重镇,但当全国中心,确实力有不逮。
![]()
相比之下,王稼祥推北平,理由扎实。北平连接东北和关内,战略位置关键,铁路网密,历代王朝多在此建都,民众基础好。离苏联和蒙古近,便于同盟支持,边境稳定,没战事隐患。距海不远,防御起来有余地。清朝末年以此为都,老百姓熟悉,过渡顺当。
最重要的是,北平和平解放了,城池完整,古迹保存,没遭战火毁坏,这点对新中国建政意义大。王稼祥的观点不是拍脑袋,而是基于城市工作经验,东北接管那么多城,他知道什么叫稳扎稳打。毛泽东采纳后,说这和自己想法合拍,定都北平就这么定了。
七届二中全会从3月5日到13日开,毛泽东在会上明确说,希望在北平召政协,定都北平。全会强调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定都是头等大事。会后,3月23日,中央车队从西柏坡启程,毛泽东领队,二十多辆车沿乡道去北平。
![]()
路上群众围观,车队慢行以防事故,3月25日到香山。中共中央进驻北平,这步行动向各界宣告意图。国民党那边,蒋介石听到消息,气得直骂,但无力回天。
定都北平不是党内独断,得通过政协。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成立,9月21日至30日,第一届政协在北平怀仁堂开会,662名代表参加,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
会议讨论国是,统一通过国都定北平,建议改名北京,恢复明朝旧称。理由是北京历史悠久,象征新生。南京不用改,保留原名。毛泽东主持,选举他为政协主席。10月1日,天安门开国大典,五星红旗升起,北京正式成首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