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师长中弹了!」
1938年3月初,晋西南隰县,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被友军哨兵误伤,紧急送往延安。此时日军4000精锐已占领午城,继续西进占领大宁,距离黄河渡口马斗关只有几十公里。一旦渡河,延安危矣。
接替指挥的343旅旅长陈光手里只有不到4500人。日军有山炮、掷弹筒、轻重机枪,八路军火力不足。然而,配合作战的汾西游击队,平均5个人才有1杆枪,大部分队员拿的是长矛、大刀,甚至还有唱戏用的道具兵器。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要在午城阻击日军西进。
![]()
01
1938年初,日军占领临汾后,企图继续西进,打通晋西通道,占领黄河各渡口。一旦渡河成功,日军就能直扑陕甘宁边区,延安将直接暴露在日军炮火之下。
中共中央、毛主席都在延安,这是中国革命的心脏。守住黄河,就是守住延安;守住延安,就是守住中国革命的希望。
2月底,隰县午城镇东边两公里处,115师直属警备连连长刘占彪趴在山梁上,举着望远镜盯紧蒲县方向的公路。正午的阳光刺眼,公路上扬起一股烟尘。
「来了。」
刘占彪放下望远镜,转头看向身后的战士们。一百多人分散在山坡的树丛和石头后面,清一色的汉阳造步枪,每人只有二十发子弹。
烟尘越来越近。
日军的队形出现在视野里——步兵在前,骑兵在后,队伍拉得很长。刘占彪粗略数了数,至少五六百。
「连长,打不打?」
副连长凑过来,低声道。
刘占彪没有立即回答。他心里清楚,警备连的任务是侦察警戒,不是正面硬拼。但日军已经逼近午城,师部机关还在镇里,必须争取时间。
「打。」
刘占彪咬咬牙,「抢占东北高地,先敌开火。」
战士们迅速行动。日军还在公路上行进,没料到会遭遇伏击。警备连占据制高点,居高临下开火,第一轮齐射就撂倒十几个日军。
公路上乱成一团。
日军军官挥舞指挥刀,士兵们迅速散开,利用路边的沟坎还击。骑兵绕到侧翼,试图包抄警备连的阵地。
刘占彪把战士们分成三组,轮流射击。子弹打光了就扔手榴弹,手榴弹用完就搬石头砸。
两个小时的激战,警备连毙伤日军一百多人。
但日军的后续部队陆续赶到,山炮也架起来了。刘占彪知道不能再拖,下令撤退。战士们且战且退,转移到午城西北的高地上,继续牵制日军,掩护师部机关转移。
下午两点,约4000名日军占领了午城。
他们没有停留,分出一部分兵力留守,主力继续西进,当天傍晚占领了大宁县城。
代理师长陈光放下电话,揉揉太阳穴。林彪受伤的事让他心里沉甸甸的。那天傍晚,师长去侦察地形,返回途中被友军哨兵当成日军开枪打伤。送往延安后,林彪一度昏迷,生死未卜。
115师的担子,就这样压在了陈光和政委罗荣桓肩上。
眼下的局势不容乐观——日军占领大宁,距离黄河渡口马斗关只有几十公里,一旦渡河,延安就危险了。
陈光转头,「政委,你怎么看?」
罗荣桓站在地图前,手指在午城和大宁之间来回划动,「日军占领大宁后没有继续进攻马斗关,说明他们的补给没跟上。西进这么远,后勤线拉得太长,必须等待补给。」
「这是机会。」
陈光接过话,「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困住他们。」
罗荣桓点头,「午城是三县交汇的三岔路口,临汾、蒲县到隰县、大宁都要经过这里。地形上,四面环山,三条河在这里汇流,和平型关有些相似。」
两人对视一眼,都想到了同一个战术——伏击。
但是,343旅刚打完川口遭遇战,伤亡六百多人,全旅兵力不到4500人。日军在午城和大宁就有4000人,隰县县城还有守敌,蒲县方向随时可能增援。武器装备的差距更大——日军有山炮、掷弹筒、轻重机枪,八路军的火力明显不足。
配合作战的汾西游击支队情况更糟。
队长姓王,三十出头,带着两三千人赶来报到。陈光检阅队伍,发现平均五个人才有一杆枪,还是猎枪或者鸟铳。大部分队员拿的是长矛、大刀,甚至还有不少唱戏用的道具兵器——看着挺唬人,实际打不死人。
王队长站直身子,「陈师长,装备是差了点,但弟兄们都憋着一口气,非跟鬼子拼个你死我活。」
陈光拍拍他的肩膀,「有这股劲头就成。真打起来,你们在大宁城外鼓噪,牵制住鬼子就是大功。」
部署很快确定下来。
以午城为中心,大宁的罗曲、蒲县的井沟和张庄为两翼,分三段设伏。686团团长杨勇负责井沟以西,阻击蒲县方向的日军;685团团长杨得志负责大宁和午城之间,切断两地日军的联系;686团一部三面合围午城,寻机歼敌。
陈光盯着地图,「日军占领大宁,目的很明确——抢占马斗关渡口,西渡黄河。我们必须把他们堵在这里,不能让他们再往西走一步。」
罗荣桓补充,「同时给阎锡山的晋绥军发电报,请他们在隰县附近佯动,牵制守敌。」
晋绥军回电:全力配合。
3月15日黄昏,343旅开始行动。各部队悄悄向指定位置集结,在公路两侧的山沟和山坡上隐蔽。夜色中,战士们挖掘工事,搬运弹药,做好战斗准备。
![]()
02
日军占领大宁后,发现粮食不够。
大宁是个小县城,人口不过几万,日军一来,老百姓都跑光了,城里空空荡荡。日军搜遍全城,只找到些陈粮,根本不够4000人吃几天。大宁到临汾的补给线拉得太长,足足一百多公里,沿途还有八路军游击队骚扰。
日军第20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急了,连夜电令蒲县的后勤部门,务必在三天内把粮食运到大宁。
3月16日深夜,罗曲村外的公路上一片寂静。
685团团长杨得志趴在路边的沟里,身边是全团的主力。战士们屏住呼吸,紧握枪托,等待着猎物进入陷阱。
月光很淡,勉强能看清公路的轮廓。
远处传来骡马的嘶鸣声。
杨得志竖起耳朵,声音越来越近。很快,一支队伍出现在视野里——日军辎重部队,约200人,赶着100多匹骡马,驮着沉重的物资,慢悠悠地往大宁方向走。
杨得志压低声音,「让他们全进来。」传令兵迅速把命令传下去。
日军毫无防备。前几天的遭遇战虽然吃了亏,但他们觉得八路军不敢主动进攻。辎重部队走在中间,前后各有一个小队护卫,队形松散。
等最后一个日军进入伏击圈,杨得志猛地站起来,「打!」
枪声骤然响起。
公路两侧的山坡和沟里,数百支步枪同时开火。火光在夜色中闪烁,子弹像雨点般扫向日军。骡马受惊,四处乱窜,物资散落一地。
日军反应很快,立即组织反击。但他们完全暴露在开阔地上,八路军占据有利地形。
战斗只持续了一个小时。
685团全歼日军200多人,一个都没跑掉。骡马和物资全部缴获。
杨得志走到一堆物资旁,打开木箱,成箱的饼干和牛肉罐头。他拿起一个罐头掂掂,「这么重,十几斤,够一个班吃了。」
战士们围上来,七手八脚搬运物资。有个小战士打开罐头,愣住了——里面的牛肉块头巨大,还带着油花,香味扑鼻。
「鬼子吃得真好。」小战士咽了口唾沫。
边上的老兵笑了,「日本兵一天三顿都有肉,咱们一个月能吃上一回就不错了。不过现在好了,这些都是咱的了。」
杨得志走过来,「敞开吃,吃饱了才有力气打鬼子。」
他走到通讯员身边,「给师部发电报,罗曲伏击战全歼日军辎重部队200余人,缴获物资主要是饼干和牛肉罐头。大的十几斤,小的两三斤,看来大宁的鬼子口粮不多了。」
电报很快发到师部。
陈光看完电报,递给罗荣桓,「你看,鬼子急了。运这么多吃的,说明大宁守军粮食不够了。」
罗荣桓接过电报,仔细看了看,「吃了这个亏,鬼子肯定还会运补给。而且大宁的守军也会出城接应。」
陈光下令,「让杨勇准备截击后续车队。杨得志负责挡住大宁的接应部队。各部队调整部署,17日凌晨准备完毕。」
![]()
03
3月17日清晨,蒲县方向的公路上,60多辆日军汽车排成长龙,满载物资向大宁驶来。
车队规模很大,每辆车都堆满了毛毯、被褥和大米。六辆卡车装着步兵,荷枪实弹,警惕地观察着周围。
686团团长杨勇站在井沟以西的山坡上,举着望远镜观察车队。他身边是团参谋长,两人低声交谈。
「工兵连的钉板放好了吗?」
「放好了,就在前面那个弯道上。」
杨勇放下望远镜,「等第一辆车中招,后面的车全堵住,我们就开打。」
车队越来越近。
领头的汽车驶过弯道,轮胎压在钉板上,发出"嘶"的一声,车身一歪,停了下来。司机跳下车,查看轮胎,发现被扎破了。
后面的车跟上来,一辆接一辆停下,很快堵成一串。
日军士兵跳下车,开始换轮胎。有人警惕地端着枪,四处张望。
杨勇举起驳壳枪,朝天鸣枪,「打!」
枪声响起,山坡两侧的八路军同时开火。日军猝不及防,倒下一片。运兵车上的日军迅速跳下来,利用汽车作掩护还击。轻重机枪架起来,火力很猛。
激战中,一百多名日军在机枪掩护下,冲开686团的包围圈,十几辆汽车跟着突围,冲进午城镇。他们没敢停留,继续向大宁方向逃窜,没跑多远就被685团截住,打了一顿,只好又退回午城。
大宁方向,五六百名日军带着两门山炮,气势汹汹地杀过来,试图接应他们的辎重车队。
685团团长杨得志还在罗曲村坐镇指挥。他把部队分成几个梯队,依托山地构筑阵地。日军发起几次强攻,都被打退。
685团一度腹背受敌——前面是大宁出来的日军,后面是从午城逃过来的残敌。但杨得志指挥若定,充分利用地形优势,硬是顶住了。
大宁到午城的路比较窄,日军虽然人多,但展不开队形。汾西游击支队在大宁城西边放枪、鼓噪,做出攻城的架势,牵制了部分日军。
游击支队虽然装备差,但人数多,两三千人在城外喊杀,声势浩大。日军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分兵防守。
井沟这边,686团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日军车队全部歼灭,毙敌200余人。战士们从汽车上卸下物资,毛毯、被褥、大米堆了一地。
杨勇站在缴获的物资旁,脸色却不好看。
他转身对参谋长说,「漏网了一部分鬼子,让他们逃进午城了。这口气我咽不下。」
参谋长劝他,「团长,车队主力都歼灭了,战果不小了。」
「不行。」
杨勇摇头,「午城像一颗钉子,楔在我们的作战区域。不拔掉它,后面的仗没法打。我要向旅部请战,由686团独力打下午城镇。」
电报很快发到343旅旅部。
代旅长李天佑看完电报,沉思片刻,「午城确实该打,但强攻代价太大。」
陈光亲自赶到343旅指挥所,和李天佑、罗荣桓一起研究作战方案。三人围着地图讨论了很久,最终决定趁夜突袭,一举拿下午城。
陈光下令,「让杨勇准备,685团抽调两个连配合。我亲自坐镇指挥。另外,再联络晋绥军,请他们牵制住隰县的鬼子,别让他们南下增援。」
晋绥军回电:保证完成任务。
![]()
04
3月17日深夜,午城镇笼罩在一片黑暗中。
镇子不大,有围墙和简单的工事。日军在几个关键位置设了哨兵,其余士兵躲在窑洞里休息。加上白天逃进来的残兵,守军约有200多人。
686团3营营长何中伟带着一个尖刀班,悄悄接近午城。
他们穿着缴获的日军军装,头上戴着钢盔,腰间别着指挥刀。这些军装上都有血迹,看着像刚打完仗。走近城门时,何中伟用日语喊了一声。
城门上的哨兵探出头,借着微弱的月光打量他们。
何中伟继续用日语说话,语气急促,比划着向午城方向指指点点。哨兵犹豫片刻,打开城门。
尖刀班迅速冲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