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姜振军)月饼、赏月、团圆,中秋节的“老三样”你腻了吗?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10月5日下午,盐都区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主题读书活动,从祭祀土地神到“八月十五天门开”,从中午必吃鸭到月饼里藏纸条的“起义暗号”,带你重新认识这个传统节日。
你知道吗?中秋节最早可不是为了吃月饼,而是古人向土地神“汇报丰收”的日子。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研究馆员王登佐在现场分享说,古代农业社会在播种和收获时都会祭祀土地神,前者叫“春祈”,后者叫“秋报”。八月十五正值稻子成熟,于是这一天渐渐演变成“秋报”的盛大节日。
“八月半的鸭子——呱呱叫!”这句俗语在盐城深入人心。活动中,书友们热议中秋饮食文化:中午必吃鸭,晚上常用鸭子和芋头做菜,寓意吉祥。此外,莲藕、菱角、花生等也各有寓意——莲藕象征“丝丝相连”,苹果代表“平安”,石榴“开口笑”预示家庭和睦。吃的不是食物,是文化。
你吃的月饼,可能曾是一张“革命通行证”。王登佐说,相传元末盐城人张士诚起义时,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藏进月饼,暗中串联,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从一些老人们的口中得知,以前家家户户自家做月饼的时候,确实会在月饼后面放上纸条。如今很少会有人家做月饼了,都是在超市买现成的回来,所以这样的纸条也就不多见了。”
“古时一位长工在月圆之夜得到仙女相助,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这件事在人间广泛流传开来,民间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夜在屋外赏月,请月宫娘娘恩赐。从此以后,月亮在人的心里更神圣了,成为人们祈盼美好生活的寄托。”王登佐还讲述了民间“八月十五天门开”的传说。在他看来,这些传说与故事让中秋的月光,照进的不仅是团圆,还有希望与勇气。
除了听故事、品文化,书友们还参观了中秋主题藏品展,体验了图书馆的数字互动区。盐都区图书馆通过“文化+科技”的方式,让古老节日焕发新魅力。“要让中秋不只是月饼节,而是看得见岁月、留得住根脉的文化盛宴。”王登佐表示,如今过中秋节的形式千变万化,但中秋节加深亲情联系的内涵永远不会改变。
(王璇一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