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潘冰
打开多部手机备抢、动员亲友团帮忙买票、时刻关注票务平台动态、“打飞的”到全国各地看演唱会……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演唱会市场热度不断攀升,甚至带动了文旅消费的持续火热。动辄几小时、花费数百甚至数千元钱的演唱会,为什么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买单呢?心理学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演唱会狂欢的背后
爱·归属·尊重
人们为何愿意为演唱会投入如此多的热情和金钱?我们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从基础到高级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条件的充裕,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于是,就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此时,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往往会意识到“充分发挥潜能,实现理想和抱负,实现自我”太遥远,而爱与归属、尊重的需求和幸福息息相关,也相对容易得到满足。
爱与归属的需求是人们热衷于观看演唱会的一个强有力的驱动。演唱会是一个有明确规则和目标,如享受音乐、支持偶像的临时社群。当个体与成千上万个有着共同爱好、相似情感的陌生人聚在一起,统一应援、共同欢呼时,个体会瞬间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庞大、充满能量的情感共同体中的一员,由此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基于纯粹情感的、非功利性的归属感,满足了人类对情感联结(即使短暂)的深层需求。
强化自我认同感、获得自尊,也可以在观看演唱会的过程中得到实现。追随特定的偶像,往往与个人的品味、价值观、青春记忆等紧密相连。观看演唱会,是个人对“我是谁”“我喜欢什么”的一种公开确认的方式。在这里,个人可以实现理想自我的投射与共鸣。比如,偶像往往代表了某种特质,如才华、努力、自由、叛逆等,粉丝在偶像身上看到了自己向往的“理想自我”或珍视的价值观,观看偶像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情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见证自己内心渴望的具象化。
![]()
高强度的情绪释放
认同·支持·滋养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接触过一个叫小芳(化名)的姑娘。小芳的成长之路较为坎坷,父母在她5岁时离异,后来父亲再婚,母亲也有了男朋友,小芳便从小寄居在大伯家,其间还遭遇了校园霸凌。上初中时,小芳出现了抑郁症状,有过反复自伤的行为,甚至经历过自杀未遂。好在后来,小芳考上了大学,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除了接受抑郁症的系统治疗,支撑她走过艰难岁月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一名著名歌手。
小芳喜欢这名歌手的颜值、向往她的才能,小芳说:“我的偶像就像是我理想中的自己。”小芳在坎坷的成长经历中,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偶像,以对方为榜样,还学会了绘画、舞蹈。能去看一次这位歌手的演唱会,成为小芳心里一个实实在在的追求。这些年里,她跟着偶像的歌曲感受过伤感,也体会过快乐,在这样的情感起伏中,她慢慢长大了。
再比如,32岁的医务工作者小华(化名),是大家眼中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兢兢业业的医生。面对严谨的临床工作、频繁的夜班,还有颇具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她最喜欢的放松方式便是去看一场演唱会。用她的话来说,隔段时间去一次演唱会现场,是让她“满血复活”的一大法宝。
几小时的时间,完全沉浸在音乐和演唱会的现场氛围中,能暂时屏蔽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人们得以暂时卸下社会面具,尽情地尖叫、流泪或忘情舞动。
在演唱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如全场大合唱时,很多人都可以体验到一种极度愉悦感。这种感受虽短暂却强烈,能让人切实体会到生命的充盈和意义。这种高强度的情绪释放,也成为一个日常压力积累后的有效疏解通道。心理学研究发现,演唱会现场的集体欢腾能让人产生强烈联结,这种超越日常的体验将成为滋养心理健康的持久力量。
合理避开一些陷阱
理性·自主·快乐
观看演唱会可以让人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为这样的体验付费,很多人觉得是值得的,但我们还需要避开一些陷阱。
从饥饿营销理论来看,演唱会市场的运营逻辑,本质上是通过人为制造稀缺性来刺激消费冲动。参加一场热门、高规格的演唱会,尤其是获得好位置或限量周边,或许能赢得同伴的羡慕与认可。但为了维持某种“人设”而甘愿支付溢价,可能会进一步助长消费主义与拜金主义倾向。
此外,如果沉迷于追逐明星、过度关注演唱会,忽视自身的需求与兴趣,也会损害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避免陷入演唱会的有关陷阱,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重视现实中的情感支持系统,培育稳定的亲友关系。比如,可以参与兴趣社群,避免对演唱会带来的归属感产生单一依赖。
2.参与可提供情绪价值的多样化活动。比如通过音乐、绘画、写作等艺术形式,主动创造情绪价值,将内在情感转化为外在作品;通过运动如瑜伽、舞蹈等,给内心带来深层的平静与愉悦。要避免将演唱会等活动作为逃离现实困境的唯一出口,防止形成心理依赖。
3.避免以改善情绪为目的的过度消费。如果为了追求短暂的快感,而通过借贷购买高价门票,就可能引发后续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演唱会给人带来的欢愉显而易见,但持续且健康的情绪,更多是源于内外世界的平衡与丰盈。我们可以用演唱会的星光点亮生活,但不能让它成为生活的全部光源。
![]()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潘冰
策划:余运西
编辑:李君 李诗尧
校对:于洋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