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这仗,在咱们抗战史上是实打实的 “硬骨头战役”—— 是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集结力量,在上海跟日本侵略者正面硬刚的关键一战。这仗打了三个多月,,最后咱们虽然撤退了,但实实在在让日军的速胜计划落了空,也让全中国看到: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地方部队,不管来自哪个省,都能拧成一股绳跟侵略者拼命。
不过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全国这么多部队都往上海赶,那江苏的部队有没有在里面?毕竟江苏离上海这么近,家门口的仗,江苏老乡哪能甘心缺席?答案其实很明确 —— 不仅没缺席,江苏部队还在这场硬仗里拼出了十足的血性,不少老乡把命都留在了上海的阵地上。
先说说当时打主力的部队都有哪些。最开始上的是中央军的 “德械师”—— 第 87 师和第 88 师,这俩师是当时的精锐,装备在全国算顶好的,一上来就跟日军在闸北、杨树浦死磕,后来大名鼎鼎的四行仓库 “八百壮士”,就是第 88 师的 524 团。
接着川军来了,比如第 20 军,从四川翻山越岭赶过来,有的兵还穿着单衣、扛着老旧的步枪,可一点都不怕死,敢跟日军拼刺刀,在陈家行阵地守了好几天,伤亡快一半也没往后退。
还有湘军的第 15 集团军,在宝山、罗店打拉锯战,罗店那地方被称为 “血肉磨坊”,湘军的兵一批批填进去,阵地丢了再抢回来,没一个喊累的;
桂军的第 21 集团军也来了,想趁着夜色反击日军阵地,结果因为装备差距太大,冲锋的时候倒了一片,可剩下的人还是接着冲,没一个孬种。除此之外,粤军、浙军、黔军都有部队参战,说白了就是全国兄弟一起扛,谁都没把自己当外人。
重点来了:江苏部队在这儿扮演了啥角色?当时江苏有两类部队上了前线,一类是 “江苏保安总队”,另一类是正规军里的江苏籍部队。
先说江苏保安总队,这是江苏本地的部队,平时主要负责地方治安,抓抓土匪、维护下秩序,可打仗一召唤,立马就顶上去了。当时一共派了 3 个总队:第 1、第 2、第 3 总队,总人数差不多一万出头,里面大多是江苏各地的老乡,有南通的、盐城的、无锡的,还有不少南京周边的兵。
第 1 总队最先上,总队长叫熊剑东,他们负责守闸北的街巷 —— 就是现在上海火车站附近那块儿,日军的坦克轰隆隆往里冲,步兵跟在后面端着枪扫射,保安队的兵没什么反坦克武器,就躲在断墙后面,等坦克靠近了就扔手榴弹,有的兵甚至抱着炸药包往坦克底下钻,巷子里全是枪声、爆炸声,还有老乡们喊着冲锋的声音。
就这么打了半个多月,第 1 总队死伤快七成,有的班打光了,剩下的兵就跟其他部队混编在一起,接着守阵地,没一个人想跑。
第 2、第 3 总队后来被调到郊区,守大场和罗店之间的阵地。大场是淞沪会战的核心防线,要是丢了,整个防线就可能垮掉,所以日军拼了命要打下来,天天用飞机炸、大炮轰,阵地炸得连土都翻过来了,战壕里全是弹坑。
江苏保安队的兵没什么重武器,就靠挖深战壕、躲弹坑过日子,日军冲上来了就拼刺刀,有的兵刺刀断了,就用枪托砸、用石头砍。我看过一个老兵的回忆,说当时有个叫王阿福的南通兵,拼刺刀的时候肚子被日军捅破了,肠子都流出来了,可他还是抱着那个日军滚下山崖,最后俩人都没上来,连尸体都没找到。这俩总队在这儿打了一个月,最后剩下的人不到三成,好多江苏老乡都埋在了上海郊区的地里,连块正经的墓碑都没有。
还有正规军里的江苏籍部队,比如第 74 军的 51 师,里面差不多一半是江苏兵 —— 南通的、无锡的、盐城的都有,还有不少淮安、扬州来的兵。这支部队在苏州河沿岸守阵地,日军想渡过苏州河包抄咱们的防线,江苏兵就趴在河边的工事里,等日军的船靠近了就扔手榴弹,有的时候手榴弹不够,就把炸药包捆成小捆往下扔。
有一次日军的船快靠岸了,一个盐城兵抱着炸药包跳河里,游到船底下拉了引线,连名字都没留下,就这么跟日军的船一起沉了。后来这支部队撤到南京,打南京保卫战,又牺牲了不少江苏兵,剩下的人撤到安徽,后来慢慢发展成了抗日的王牌部队,但里面的江苏老乡已经换了好几批,第一批淞沪会战下来的老兵,没剩下几个。
再说说这些江苏部队最后的结局。保安总队剩下的人,一部分编入了中央军的其他部队,接着打抗日仗,比如后来的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都有当年从淞沪下来的江苏兵,他们有的成了班长、排长,带着新兵接着跟日军打;另一部分回到江苏,组织地方游击队,在苏南、苏中一带打游击战,比如在南通、泰州的乡下,跟日军躲猫猫,今天炸日军的公路,明天抢日军的粮食,后天又端了日军的小据点,一直打到抗战胜利,有的兵甚至打到了 1945 年日本投降那天,身上还带着好几处伤。
正规军里的江苏兵,好多人在后来的战役里牺牲了。比如第 51 师有个南通兵叫张伟,淞沪会战的时候守苏州河,被子弹擦过胳膊,没什么大碍,后来打长沙会战,他已经是个班长了,为了守住阵地,带着班里的兵跟日军拼了一天一夜,最后子弹打光了,跟日军拼刺刀的时候被刺中了胸口,牺牲的时候才 22 岁,家里还有个没过门的媳妇等着他。还有的兵受伤后回不了前线,就留在后方当民夫,帮着运弹药、抬伤员,有的时候还要帮着挖战壕,虽然没在前线拼杀,但也没离开抗日的活儿,一直干到抗战结束。
说实在的,淞沪会战里的江苏部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名气,不像 “八百壮士” 那么多人知道,也没留下多少响亮的名字,但他们都是咱们江苏的老乡,拿着最差的装备,跟比自己强好几倍的日军硬拼,没一个孬种。现在上海郊区还有一些无名烈士墓,里面埋的可能就是当年的江苏兵,他们没留下名字,没留下家乡的具体地址,甚至没留下一张照片,但咱们得记得:当年为了挡住日本人,为了保住咱们的家乡,咱们江苏的老乡,在上海流了多少血,拼了多少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