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2 小时通牒刚过半,哈马斯为何闪电投降?
2025 年 10 月 4 日凌晨的一则声明,让持续近两年的加沙战争迎来惊天逆转 —— 哈马斯宣布接受特朗普 “20 点和平计划”,无条件投降。
此时距离美国给出的 72 小时最后通牒,仅过去 12 小时,比 10 月 5 日 18 点的截止期限整整提前了 30 小时。
这场 “闪电屈服” 背后,是三重压力的致命绞杀:
军事上已无还手之力:以军 2024 年启动 “清除一切” 战术,系统性拆除加沙建筑,让哈马斯地道战彻底失效。
以色列军方宣称击毙 2.5 万名武装人员,剩余力量被全面包围,美国无人机的 24 小时监控更让其无法组织反击。加沙 92% 民居受损,水电瘫痪,200 万民众陷入生存危机,哈马斯后勤彻底崩盘。
![]()
外交成 “孤家寡人”:特朗普方案抛出后,阿拉伯世界集体转向 —— 卡塔尔、沙特停掉资金援助,土耳其加速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连传统盟友伊朗都沉默失语。
沙特 “2030 愿景” 需稳定环境,阿联酋依赖和平进程,地区国家早已将经济利益置于冲突之上。
生存红线被踩破:以军封锁导致食物、药品告急,平民伤亡激增引发内部质疑。哈马斯高层算清一笔账:抵抗只会全员覆灭,交出武器反而可能保留部分政治存在。
![]()
二、投降协议藏玄机:哈马斯留了哪些 “后手”?
表面看,哈马斯的投降条件堪称 “缴械放权”:释放所有扣押人员(含遗体)、上交全部武器、将加沙管理权移交法塔赫。但细究协议细节与各方表态,不难发现其暗藏生机:
政治转型留窗口:副主席马尔祖克公开表示将谈判 “运动和武器前途”,直接暗示放弃武装后转向政治斗争。尽管特朗普计划禁止其参与政治进程,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承诺一年内举行选举,若哈马斯以新形式参与,未必没有翻盘可能。
![]()
残余力量未被根除:以色列虽宣称 “消灭核心军事层”,但加沙仍有基层武装人员留存。加沙政治学家阿布萨达指出,民众对以色列的愤怒未消,哈马斯招募新成员毫无难度,只是缺乏资深指挥官。
外部博弈存变数:地区国家的 “转向” 本质是利益交换 —— 卡塔尔因以色列道歉才恢复调解,沙特支持计划是为重建投资铺路。一旦美以承诺的援助不到位,这些国家的态度可能反复。
![]()
三、退出历史舞台?这三个信号不能忽略
判断哈马斯是否 “谢幕”,需跳出短期战局看长期逻辑,三个关键信号揭示其未必会彻底消失:
1. 武装组织的 “蛰伏传统”:从 “消失” 到 “重生” 的先例
哈马斯源自埃及穆斯林兄弟会,而这类组织最擅长 “战略蛰伏”。2013 年埃及穆兄会被取缔后,曾一度销声匿迹,却在数年后以新形态回归政治舞台。
当前哈马斯虽交枪,但基层网络仍在,加沙民众对法塔赫的信任度本就偏低 —— 毕竟法塔赫 2007 年被逐出加沙后,多年未实质介入当地治理。一旦法塔赫接管后重建不力,哈马斯可能借机复苏。
2. 以色列的 “矛盾心态”:是 “根除” 还是 “留用”?
内塔尼亚胡虽喊出 “彻底消灭哈马斯”,但以色列曾长期奉行 “剿而不灭” 策略。内塔尼亚胡早年曾坦言,保留哈马斯 “符合以色列利益”,可借此分化巴勒斯坦力量。
![]()
如今强硬表态,更多是应对国内政治压力。若法塔赫在加沙站稳脚跟后推动独立诉求,以色列或许会重新考量 “保留哈马斯制衡法塔赫” 的可能性。
3. 核心矛盾未解决:哈马斯的 “生存土壤” 还在
加沙战争的根源 —— 巴勒斯坦建国诉求、耶路撒冷归属、难民问题等,均未在特朗普 “20 点计划” 中得到实质解决。
协议仅实现 “暂时停火”,却未给出巴勒斯坦人的长久出路。只要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思维不变,民众的不满情绪就会持续累积,这正是哈马斯这类组织东山再起的土壤。
![]()
四、结语:不是 “谢幕”,更可能是 “中场休息”
哈马斯的投降,与其说是 “退出历史舞台”,不如说是 “战略收缩”。军事上的溃败迫使它暂时放下武器,但政治基因与民众基础仍在。
未来一年,加沙重建进度、法塔赫治理成效、美以对巴承诺的兑现情况,将决定哈马斯是 “彻底沉寂” 还是 “伺机翻盘”。
历史反复证明,中东的政治舞台从不会让 “失败者” 彻底离场。哈马斯的故事,或许只是换了一种写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