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个假期最火的小摊主,非景德镇的“鸡排哥”莫属。
下午2点工作到晚上10点,他像机器一样,手上要炸,嘴里要说,还要配合游客合影。
“我这个岗位是无法代替的。”当鸡排哥陷入这样的自我认知,或许他就已经接受了来自平台、粉丝的“职场霸凌”。
只是,希望他本人真的乐在其中。
01
“鸡排哥”有多火,大家自行上网看视频就知道。
尽管为应对十一假期泼天的流量,他已经发动亲戚上阵,但依旧有游客排队三四个小时,还有的从广东开车专门去打卡。
国庆节当天,“鸡排哥”从下午2点连续工作四个多小时,换“鸡排舅”上场。
休息一会儿,他就满口金句,“我要尽快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来,其他的岗位是可以替代,但是我这个岗位是无法替代的。”
视频中,他嘴唇颜色已经有些变深,看上去挺疲惫的,一副“被迫营业”还强颜欢笑的意思。
看到如此火爆的场景和“鸡排哥”难以言说的疲惫,我只想问:
这个鸡排到底好吃不好吃?和其他的鸡排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
食材来源、配料、食用油都安全么?多久换一次油?
然而,这些似乎没人在乎,甚至都没人想过。
显然,游客购买的不是鸡排本身,而是一种情绪,和这种情绪带来的随大流的安全感,以证明自己没落伍。
而“鸡排哥”本身,则成为了KPI和情绪价值的耗材,成了最勤快的“牛马”。
02
“鸡排哥”一定很累,但这是他的工作,他必须完成。
从被媒体定义为“鸡排哥”的那一刻起,这就不只是他自家的生意,不是想歇就能歇。
他已经被“架”在一个高度,他出摊与否关系到多方利益。
“十一”前当地就将“鸡排哥”封为文旅推介官,为这个摊位设置了环卫专班、城管专班等。
经“鸡排哥”手炸制的鸡排,早已不是一道简单的街头小吃,而是一出精心编排的剧目:道具是鸡排,导演是地方相关部门、主角“鸡排哥”、观众是来自全国的游客。
如果歇了,领导可能会说,“再坚持一下,撑过假期就好了,咱城市文旅就靠你了。”
而那些临街的商家,甚至整个景德镇小商贩的生意可能都会受影响。
所以,“鸡排哥”不能停。
某角度而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炸鸡排的个体户,而是一个被集体情绪裹挟着不停推进的符号——或许这是最无声的“霸凌”。
03
如今的“鸡排哥”,像极了曾经的淄博烧烤和天水麻辣烫。
我在想,这几天打卡合影的游客,几个月后再看照片,会不会纳闷当初排队几个小时图啥?
或许,他们蜂拥打卡时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
我也曾经去过淄博,品尝了最有名那家烧烤。
说实话,一点儿都没觉得好吃,而且因为人多,体验感也不好。
但不能否认,在被媒体镜头包装和放大下,它的确吸引了很多人。
很遗憾,被放大的不是口味和手艺。
“鸡排哥”说自己的岗位不能被替代,他可能高估自己了。
不可替代的,是他背后那个精致的流程化的叙事样板。
或许,都不用等到明年“十一”,几个月后的农历新年假期,在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小吃摊前,大家又会争着和“XX哥”或“XX姐”合影了。
而“鸡排哥”,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他只是比较幸运的那一个。
他本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应该过着不被流量绑架的真实且平静的生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