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分析:新鲜感是错觉,我们需要的不是刺激量而是关系深度

分享至

新鲜感是错觉,我们需要的不是刺激量而是关系深度。

在疲惫与厌倦如影随形的时代,我们本能地寻求解药。而最触手可及的,似乎是“新鲜感”——一场新的旅行、一部新剧、一个新奇的八卦,甚至一段新的关系。它如同精神上的肾上腺素,注入瞬间,我们确实感到焕然一新,仿佛逃离了沉闷的日常。然而,作为一名心理动力学的研究者,我必须指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对新鲜感的追逐,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它非但无法治愈我们的疲惫,反而正是疲惫的催化剂。

第一层解构:新鲜感,是兴奋剂而非滋养品

当我们感到厌倦时,我们渴望的是“放松”与“休息”。但请仔细审视新鲜感带来的所谓“放松”:它更像一种注意力的强制转移。我们用新的刺激覆盖旧的疲惫,如同用喧闹的音乐掩盖耳鸣。这个过程本质上是消耗性的,它调动我们的感官与认知资源去适应新环境,其核心是 “兴奋”。

兴奋,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是力比多(心理能量)的剧烈但短暂的投注。它带来的是高唤醒,而非平静。只要你经历过在刷了一晚上短视频后,放下手机时那更深的空洞与疲倦,你就能理解——用兴奋对抗疲惫,如同用酒精解渴,片刻的舒缓之后,是更深的饥渴。 我们会因此对刺激产生耐受性,需要越来越强、越来越频繁的“新”,才能勉强维持同等的兴奋水平。这是一条通往精神耗竭的不归路。

第二层洞察:疲惫的根源,是关系深度的丧失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对新鲜感的依赖?因为更根本的东西缺失了——我们与事物、与他人、与生活本身的关系深度正在消失。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