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机械地左滑、右滑、上滑、下滑,像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
突然意识到:我已经连续刷了三个小时,内容从猫咪跳舞跳到非洲挖矿,再到东北烧烤,大脑一片空白,像被格式化过。
那一刻,我果断把某音卸载了。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它太好了——好到让我上瘾,好到让我忘了自己是谁。
![]()
卸载的前24小时,我像戒烟的人一样焦躁。手痒,心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上厕所没刷视频,蹲得腿都麻了;等地铁没看短视频,感觉时间过得比蜗牛还慢。
我这才明白:不是我在用某音,是某音在“驯化”我。
可神奇的是,第七天,我发现自己“活”过来了。最震撼的事发生了:我居然能完整看完一本书了!
而且不是“翻”,是“看”。更离谱的是,我竟然能安静地坐一个下午,不碰手机,就发呆、喝茶、想事——这种“无聊”,以前我一秒都忍不了。
这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被短视频拿捏?
答案就四个字:低成本快感。
打开手机,不用思考,不用准备,0.5秒,音乐炸起,美女扭腰,段子爆笑,情绪瞬间被点燃。这哪是娱乐?这是“多巴胺自助餐”,24小时营业,随到随吃。
而且它太懂你了。
你多看了两秒美女跳舞,它立刻推十个小姐姐;你点了个“军事迷”标签,转眼全是“航母下饺子”;你无意间停留了3秒“农村吃席”,好嘛,接下来半个月全是“杀猪现场大合集”。
算法比你妈还了解你,它不关心你成长,只关心你上瘾。
更可怕的是,人对快感是会“脱敏”的。就像抽烟,从一天一包到一天两包,再到两根一起抽,才能找到感觉。
短视频也一样——一开始,一个搞笑猫就能让你笑出声;后来,得看“猫骑狗”才有点反应;再后来,得“狗开拖拉机”才能刺激一下神经。
于是你刷得越来越快,滑得越来越狠,不是内容不够好,是你大脑“耐药”了。
结果呢?
刷的时候爽,关了手机空。快乐像快餐,吃完就饿;满足感像泡沫,一戳就破。你越刷,越焦虑;越焦虑,越想刷——陷入一个“快乐死循环”。
而最大的代价是:你失去了做“慢事”的能力。
读书?三页就想滑手机。
写作?写两行就分心。
工作?做五分钟就想刷个视频“奖励”自己。
那些需要长期投入、延迟满足的事,全被你本能地排斥。
因为你已经被训练成:只要不立刻爽,就等于不爽。
这就像那个著名的小鼠实验:
给老鼠接上电极,一按按钮就刺激大脑产生快感。
结果老鼠疯狂按,直到力竭而亡——
它不是死于痛苦,是死于“快乐过载”。
![]()
我们何尝不是那只小鼠?
只不过按钮,叫“刷新”。
更扎心的是,未来可能有越来越多人活在“数字笼子”里:五平米出租屋,外卖续命,白天刷短视频,晚上打游戏,周末抢低价团购。
表面看是“小资生活”,实则是被算法圈养的“电子宠物”。有人给你投喂情绪,有人给你制造焦虑,有人让你忙着“抢券”,却没人告诉你:你的人生,正在被静音。
那怎么办?
不是说短视频不能用,而是要学会“反驯化”。
记住两种快乐:一种是消耗型的——刷视频、打游戏、看直播,来得快,去得也快,刷完只剩空虚;一种是补充型的——读书、运动、学习、深度聊天,开始难,但越走越轻,像充电。
低层次的快乐靠本能,高层次的快乐靠自律。
前者让你越活越窄,后者让你越活越宽。
![]()
所以,不妨试试:
每天少刷半小时,拿来看本书、跑个步、写点东西。
刚开始肯定不适应,像戒糖一样痛苦。
但坚持一周,你会发现:
原来真正的自由,不是随时能刷视频,而是随时能放下手机。
卸载某音第七天,我坐在公园长椅上,看树叶飘落,听小孩嬉笑,没拍视频,也没发朋友圈。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真人”了。
这感觉,比刷一百个爆款视频都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