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说起间谍,人们很自然就和美女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间谍就是一位美女——女艾。在数千年的谍战历史上,美女间谍可以说数不胜数,而其中最著名的,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自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女间谍玛塔·哈莉。
图1:史上最传奇的美女间谍玛塔·哈莉
说起间谍,人们很自然就和美女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间谍就是一位美女——女艾。在数千年的谍战历史上,美女间谍可以说数不胜数,而其中最著名的,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自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女间谍玛塔·哈莉。
玛塔·哈莉,原名玛嘉蕾莎·吉尔特鲁伊达·泽利,1876年8月7日出生在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莱瓦顿市的一个小镇,她的父亲亚当·泽利是农场主,她的母亲安切·范·德·默仑是印度尼西亚爪哇人——这是因为当时印度尼西亚是荷兰殖民地,叫作荷(兰)属东印度,所以荷兰人和印尼人联姻,也并不奇怪。不过,后来也有研究认为玛嘉蕾莎父母的祖辈都是有据可考的荷兰人。所谓母亲是印尼人,只是玛嘉蕾莎后来故意编出来的,以增加自己身份的神秘感。
玛嘉蕾莎的童年生活相当优渥。但好景不长,1889年,玛嘉蕾莎13岁时,父亲由于股票投机生意失败而破产,不久后父母离异,玛嘉蕾莎被判给父亲,父亲一心要东山再起,对她很少关心,把她托给亲戚甚至教会照养,生活上亲情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她对父亲十分不满。
这段艰辛岁月给玛嘉蕾莎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烙印,此后她都对金钱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执著,为了赚取金钱,道德、操守什么都可以抛在脑后,这也注定了玛嘉蕾莎的人生悲剧。
图2:少女时代的玛塔·哈莉
长大的玛嘉蕾莎出落成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婚姻成了她改变命运的最简单的捷径。1895年,19岁的玛嘉蕾莎步入了婚姻殿堂,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她的丈夫是比她大22岁的荷兰海军军官马克·鲁道夫。
但是这段婚姻并不美满,鲁道夫不仅酗酒成性,而且还有家暴行为。婚后,她跟着丈夫去了荷属东印度的爪哇,也就是据说是她母亲的家乡,在爪哇她有机会接触到了当地的舞蹈,这对她后来以艳舞蜚声娱乐圈有极大帮助。
1903年两人离婚,孑然一人的玛嘉蕾莎回到了欧洲。此时她可以说是不名一文,只得前往巴黎去闯一番天地。她改名麦克劳德小姐,找到一位著名的娱乐经纪人,毛遂自荐,并当场表演了脱衣艳舞,几乎在瞬间就征服了这位经纪人,他马上就拍板录用玛嘉蕾莎,并准备将她打造成驰名巴黎的艳星,还给她起了个艺名——“玛塔·哈莉”,在梵语里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神之母” ,在印度尼西亚语里,则是“黎明的眼睛”的意思。
1905年3月13日,玛塔·哈莉的艳舞在巴黎吉梅博物馆首次上演,凭借充满诱惑的舞姿,以及带有神秘气息的东方艺术,让见惯了金发碧眼美女的观众耳目一新,首演大获成功,玛塔·哈莉可谓一夜成名。
玛塔·哈莉的大尺度脱衣舞节目“七重面纱”,在巴黎迅速走红。当时巴黎乃至欧洲的名流贵族、达官富贾一个个都对她趋之若鹜。
图3:风靡巴黎的脱衣舞娘玛塔·哈莉
【新书速递】
如果对波诡云谲的间谍战有兴趣,即将出版的《二十世纪间谍战》,将详尽介绍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十大间谍在战争中所发挥出的作用,全书18万字,200张历史图片,定价68元,在当当、京东等平台均可购买。
图4:新书《二十世纪间谍战》封面
图5:新书《二十世纪间谍战》目录
玛塔·哈莉的舞技确实非常精湛,加上极富诱惑的香艳氛围,在她的带动下,巴黎的娱乐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巴黎时尚之都的名声更加享誉世界。随着玛塔·哈莉的知名度越来越响亮,她也得以逐渐接触到了很多权贵富豪。在这些为了猎艳而甘愿一掷千金的男人面前,她的私生活也像她的艳舞一样放纵不羁,因此欧洲很多达官贵人都成了她的裙下之臣。随着时间的推移,玛塔·哈莉逐渐成了欧洲上流社会的交际花,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一个混迹于欧洲权贵阶层的高级妓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早在战争爆发之前,玛塔·哈莉就已经在德国巡回表演期间被德国情报机关招募,成了德国间谍。
玛塔·哈莉是如何被拉下水的,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在德国巡回表演期间,德军统帅部负责情报的军官巴龙·冯·米尔巴赫也慕名而来,他设法和玛塔·哈莉见面,开门见山地提出要玛塔·哈莉为德国情报机关服务,从欧洲的达官显贵的嘴里刺探情报,并且表示如果愿意,“入伙费”就是2万法郎,还承诺以后每提供一份情报还有另外的报酬。
第二种说法,玛塔·哈莉到德国表演艳舞,结识了柏林警察局局长冯·雅果夫,雅果夫还有一重身份,就是德国情报机关的高层,他意识到玛塔·哈莉具有一名优秀间谍的潜质,所以就将玛塔·哈莉招入了情报机关。
一直以来,坊间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玛塔·哈莉从欧洲各国达官贵人的口中源源不断地获取情报,成了德国情报机关的王牌间谍。但是一些历史学家经过细致考证后却发现,虽然玛塔·哈莉多次引诱法国的政要和将领上床,但却并没有向德国发回什么有价值的情报。
图6:玛塔·哈莉摇身一变成了间谍
这次德国巡回演出,玛塔·哈莉收获颇丰,不但成为德国情报机关的间谍,多了一条赚外快的捷径,而且还进入了德国的上流社会,和多个德国贵族权贵有染,甚至连德国威廉皇太子都和她有了暧昧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玛塔·哈莉已经回到巴黎,此时她已经很少再表演艳舞,而更多的是在上层圈子作为交际花,她的客户都是上层人物,包括了法国的战争部长、外交部长和多位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
首先是法国在柏林的间谍发现玛塔·哈莉和多位德国高层人物,引起了法国情报机关的重视,他们随即对玛塔·哈莉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
英国情报机关也发现玛塔·哈莉很可能是德国间谍,而且和法国多名高层过往甚密,由于当时英法两国同属协约国阵营,英国立即将这一情报通报给法国情报机关,法国情报机关巴黎负责人乔治·劳德克斯上尉收到这个情报后,决定招募玛塔·哈莉,将她发展为一名同时为德国和法国工作的双重间谍。
首先,玛塔·哈莉并没有什么道德底线,为德国服务也好,为法国工作也罢,对玛塔·哈莉来说没有一点道德约束,说奥迪这个生意和皮肉生意没有本质区别,只要给钱为谁干不是干,标准的有奶就是娘的思维。
其次,作为荷兰公民,对法国比德国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何况,巴黎还是玛塔·哈莉的发迹之地,有着一种格外的情愫在里面,从内心深处,玛塔·哈莉还是更愿意为法国服务。
再说,战争的进程还不明了,最终谁胜谁败还不好说,那么两头下注,给自己多留一条路,又何乐而不为?
所以面对法国情报机关的邀请,玛塔·哈莉欣然答应了。
图7:玛塔·哈莉最终成了双重间谍
随着时间的推移,玛塔·哈莉双重间谍做得十分到位,在德国与法国两国之间左右逢源。正如《间谍大师:阿兰·杜勒斯》一书的作者詹姆斯·史劳德斯很多年后对她的评价:“从任何角度来看,她的工作都非常出色。”
至于玛塔·哈莉到底从法国获得了什么情报,历来众说纷纭,不过有些说法相当离谱,例如有说玛塔·哈莉从一名即将奔赴战场的法国将军那里得到了他即将率部开赴马恩河前线,因此玛塔·哈莉立即将这一情报报告了德国情报机关。由于得到玛塔·哈莉发回的情报,德军推测出法军即将在马恩河地区发动进攻的企图,于是向马恩河地区集结重兵,给了进攻的法军以迎头痛击,法军第一天的进攻就付出了几千法军阵亡的惨重代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确实有马恩河会战,而且还不止一次,先后有过两次马恩河会战。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是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则是在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而这两次马恩河战役的结果都是——英法联军获得了胜利!
显然,编造这个段子的人很可能只听说过马恩河会战,毕竟马恩河战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算是著名战役,名声在外,但仅限于听说过马恩河会战这么个名字,连具体这场战役谁胜谁败都没搞清楚。如果是英法联军取得了胜利,玛塔·哈莉向德国提供情报,还有什么值得称道吗?
而且,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是在1918年,这个时间点,玛塔·哈莉已经香消玉殒,自然不可能再送出情报。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则是在开战刚刚一个多月后的1914年9月,此时玛塔·哈莉还没有成为双重间谍,只是在为德国服务,那么她送出的情报怎么没有帮到德国,反而让德国在这场关键战役中一败涂地?
图8: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马恩河会战
还有说,玛塔·哈莉刺探到了英国陆军大臣基切纳勋爵将搭乘“汉普郡”号巡洋舰出访俄国的情报,根据玛塔·哈莉提供的情报,德军潜艇U-75号在“汉普郡”号巡洋舰途经的航线上设伏,一举击沉了“汉普郡”号,包括基切纳在内600多人遇难。
相比所谓送出马恩河战役的情报,击沉“汉普郡”号要靠谱得多,基切纳确实是在乘坐“汉普郡”号前往沙俄途中因为“汉普郡”号被德军潜艇击沉而丧生,基本要素都符合历史。只是,玛塔·哈莉从来没有在英国进行过间谍活动,她一到英国就被认为有间谍嫌疑而遭到羁押,后来全靠拉杜出面,才获得自由,但一直在英国情报机关的严密监控下,根本没有可能开展间谍活动,怎么能够得到基切纳出访沙俄的情报?
有的段子杜撰出玛塔·哈莉成功用美色诱惑了基切纳的副官哈里斯上尉,在出发前一晚和他春宵一度,套取到了基切纳出访沙俄的行程计划,故事看起来很香艳,但是以当时的信息传递技术和效率,出发前才刚刚得到的情报又如何能够迅速地传递到德国情报机关手里?
基切纳行踪暴露导致乘坐的“汉普郡”号巡洋舰被击沉,确有其事,但刺探到这个情报的并不是玛塔·哈莉,而是另一位德国间谍弗里茨·杜肯,他是出生在南非的殖民者后裔,也就是布尔人,在英国与布尔人的战争中,他的好几位家人死在英军手上,他自己也在作战中被俘,但他奇迹般地从战俘营逃脱,最后辗转来到美国,成为《纽约先驱报》的记者,但他时刻不忘与英国人不共戴天之仇,尤其是基切纳——当年布尔战争中的英军统帅。所以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利用美国记者的身份来到英国,主动为德国情报机关搜集情报。在得知基切纳出访计划后,立即报告了德国,还和德国情报机关制订了周密计划,他还乔装成沙俄公爵混上了“汉普郡”号,冒着生命危险为德国潜艇指引攻击目标,最后成为“汉普郡”号上12名幸存者之一幸运生还,事后他还因此获得了德国授予他的铁十字勋章。
所以,击沉“汉普郡”号“斩首”基切纳的功劳也不是玛塔·哈莉。
图9:“汉普郡”号被击沉其实和玛塔·哈莉无关
那么,玛塔·哈莉有没有为法国送来有价值的德国情报,显然也没有,不然的话,法国最后不可能以间谍罪名将她处决。
玛塔·哈莉的死,对她个人来说无疑是个悲剧,而对法国来说,则是一出成功的“甩锅”,用玛塔·哈莉这个美艳动人的舞娘作为替罪羊,来减轻民众对政府的批评。
1917年1月,玛塔·哈莉来到中立国西班牙巡回演出,2月13日回到了法国,从这时起也就开始了她生命的倒计时。
第二天一早,她就被法国警方逮捕了。巴黎最著名的艳星被抓,这个惊人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法国政府对她的调查、审判程序也就此全面启动。给玛塔·哈莉的罪名自然就是“间谍罪”,要知道“间谍罪”是重罪,尤其是在战争年代,那是可以判死刑的!尽管玛塔·哈莉的律师克鲁内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极力为她辩护,而且辩护地非常出色,但根本就无济于事 。
玛塔·哈莉坚决否认对她的指控,她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我是妓女,这点没有错。但我不是叛徒,不是间谍,从来都不是。”她只承认德国情报机关的冯·雅果夫很早就招揽自己,但自己却从来没有为德国情报机关真正效力,因为她从来没有向德国提供过任何情报,德国也从来没有支付过报酬。这一点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从德国没有支付过报酬可以说明,玛塔·哈莉作为德国间谍是极不合格的,她的间谍成就基本上是交了白卷。
其实,法国反间谍机关也很清楚,德国间谍的代号就没有H加编号,战争开始后就采用AF加编号了,A表示安特卫普,F表示法国,表示这是在比利时和法国搜集情报的间谍。如果玛塔·哈莉代号是H21,显然也不是在战争爆发后才被招募的。
尽管玛塔·哈莉是中立国荷兰的公民,而且法国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她进行过任何针对法国的间谍活动,但法庭还是判定玛塔·哈莉间谍罪名成立。战后代表军事法庭起诉玛塔·哈莉的检察官莫涅尔就说:“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就是把她打一顿的理由都没有!”
玛塔·哈莉在劫难逃了。
图10:玛塔·哈莉在劫难逃了
法国逮捕玛塔·哈莉就是要用她来当替罪羊,因为法国在1917年之前的战争中,损失很大,例如1916年2月到12月的凡尔登战役中,法军伤亡超过50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役被誉为“血腥的绞肉机”,这就导致了民众对政府极为不满,部队的士气也非常低落,在火线上拒绝执行命令、哗变等事情也都层出不穷。面对巨大的舆情压力,法国政府迫切需要一个“背锅”的替罪羊,而玛塔·哈莉就是一个最理想的“背锅侠”。
所以从玛塔·哈莉踏上法国的那一刻,她的悲剧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1917年10月15日,是对玛塔·哈莉执行死刑的日子。虽然是个风尘女子,但玛塔·哈莉面对死亡的表现还是非常镇定从容,这一天她穿戴整齐,头戴黑边帽,穿着一双红色的高跟舞鞋,手上戴着一双黑色羊皮手套,显然她是要以一种“美丽”的装束迎接死亡。
说着,玛塔·哈莉还对面前的行刑队员飞吻,甚至还有说她竟然拉开上衣,向行刑队员展现极具诱惑的胴体,搞得行刑队长生怕出现意外状况,赶紧下令开枪。
枪声响处,玛塔·哈莉身中数弹倒地,按照法国的规定,一名军官走上前去,用手枪对准玛塔·哈莉的耳后再补上一枪,以确保终结了生命。一代传奇艳星同时也是美女间谍玛塔·哈莉就此香消玉殒,时年41岁。
但是,玛塔·哈莉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
图11:玛塔·哈莉最后被法国以间谍罪处决
玛塔·哈莉死后,由于没有家人为她收尸,结果被交给医学院用作医学解剖。而她的头颅经过特殊的防腐处理,被法国阿纳托密博物馆收藏,成为这个博物馆一件最特殊的藏品。据说,这个头颅处理得很好,容颜宛如生前一样,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这件藏品并不公开展示,只对特殊贵宾开放。到了2000年,博物馆的仓库管理人员在清理藏品时发现,玛塔·哈莉的头颅居然不翼而飞了!由于不是公开展品,所以如果没有特殊贵宾来观赏,就一直存放在仓库,所以长期无人关注,等到发现头颅失踪,都回忆不起来到底什么时候丢失的。后来博物馆的人员推测,很可能是在1954年博物馆搬迁时丢失的,也有可能是被玛塔·哈莉狂热的崇拜者偷走了。
客观来说,玛塔·哈莉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娱乐明星,她凭借着美貌和舞姿,在巴黎这样引领世界娱乐圈风向的“时尚之都”,闯荡出了一番成就。但是作为一个间谍,却是非常失败的,后来很多历史学家对玛塔·哈莉的间谍生涯进行了研究,发现玛塔·哈莉从未向德法两国中的任何一方提供过什么重要情报,她提供的都只不过是两国达官贵人的一些私生活八卦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玛塔·哈莉越来越多的是一种悲悯之情,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她就是被法国政府当作替罪羊送上了祭台,完全就是战争的牺牲品。所以,后来在玛塔·哈莉的家乡荷兰还为她建起了纪念馆。当然建立纪念馆的主要目的,还是吸引旅游者,能够给旅游者有一个打卡的场所,让玛塔·哈莉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再做一些贡献。
对于玛塔·哈莉这样一个人物,既有脱衣舞娘的香艳撩人,又有双重间谍的惊险神秘,娱乐圈自然是格外青睐,所以一百年来,各种根据玛塔·哈莉故事的作品层出不穷。最早是1931年美国拍摄了一部以玛塔·哈莉故事为原型的《魔女玛塔》,由乔治·费坎摩里斯执导,扮演玛塔·哈莉的是1930年代最著名的电影明星瑞典大美女葛丽泰·嘉宝,这部影片也成了嘉宝的经典作品之一。
图12:由葛丽泰·嘉宝主演的电影《魔女玛塔》
1982年10月至11月英国伦敦哈默史密斯歌剧院上映了莱内·洛维奇创作的音乐剧《玛塔·哈莉》,也是轰动一时。1998年,比利时拍摄一部纪录片《玛塔·哈莉》,全面介绍了玛塔·哈莉的生平。法国电视第三频道于2003年11月开始播放电视连续剧《玛塔·哈莉》,扮演玛塔·哈莉的是法国女影星法伊娜·乔康。这是根据考勒斯的原著改编,受到广泛好评。此外,还有2006年捷克拍了电影《玛塔》,2016年俄罗斯、葡萄牙和乌克兰合拍的《玛塔·哈莉》。
所以,即便时光流转,即便作为一名双重间谍并不成功,但是对于玛塔·哈莉的话题,始终都是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这或许就是间谍叠加美女艳星的魅力吧。
【本文节选自《二十世纪间谍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