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露营,撞见这样的场景:爸爸满头汗扛着帐篷,妈妈拎着塞满食材的箱子,上小学的儿子抱着平板坐在野餐垫上,还催 “妈妈快点搭,我要吃零食”。妈妈一边绑帐篷绳一边叹气:“每次露营都跟打仗似的,孩子啥也不帮,还净添乱。” 可她没发现,不是孩子不会帮,是她从一开始就没给孩子 “帮忙” 的机会。
![]()
最近这两年露营是很多家庭选择的周末休闲活动,但这样的露营活动是锻炼孩子组织、规划能力的好机会。然而很多家长:从查路线、买食材到搭帐篷、收行李,全由家长一手操办,孩子只负责到现场玩、吃。我们总觉得“孩子小,干不好”“别耽误时间,我来更快”,却忘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改造环境的能力”——而露营,正是让孩子练这能力的绝佳机会。
我同事家的露营,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她儿子刚上初中,上次全家去武功山,从查天气、列物资清单,到准备应急药品,全由儿子负责。出发前儿子发现“预报有小雨”,主动加带了防水鞋;他说:“以前我也啥都包,后来试着让他管点事,发现他比我想得细心—— 现在连收拾行李,都能分‘睡袋 / 换洗衣物 / 应急用品’三类放。”
其实带娃露营不用家长“累死累活”,按孩子年龄 “分配任务”,他反而愿意扛责任:
•幼儿期(3-6岁):让他“管自己的小背包”。比如问 “你想带哪本绘本去露营?”“小熊玩具要不要带上?”,孩子会认真挑选,还会自己把东西塞进背包 ——慢慢就懂“自己的东西自己管”。
•小学生(7-12岁):让他“负责一个专项”。可以是收拾衣物(“露营要带两套换洗衣,记得放防潮袋”),也可以是准备零食(“选三种你爱吃的,再帮爸爸带包坚果”)。我邻居家女儿三年级,上次露营负责 “食材分装”,连鸡蛋都按 “每天 2 个” 摆得整整齐齐,还跟妈妈说 “这样拿的时候不磕破”。
•中学生(13岁+):让他“全程筹办”。从查露营地攻略、算预算,到应对突发情况(比如“如果没水了怎么办”“有人崴脚要带什么药”),都让孩子主导。就算偶尔出错也没关系—— 比如上次我朋友儿子忘带手电筒,晚上只能用手机照明,下次他清单上就多了 “必带手电筒” 这一项,比说教管用多了。
还可以在露营时“故意出点小状况”:比如假装 “忘带开瓶器”,让孩子想办法(小学生可能会找石头敲,中学生可能会查附近便利店);或者 “突然下雨”,看他怎么调整帐篷位置。随着孩子长大,慢慢增加难度,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如果能约上孩子同学一家,让几个孩子一起讨论 “带什么、注意啥”,还能学会听别人的意见 —— 比如有人说 “要带防蚊液”,有人说 “带点桌游玩”,孩子会知道 “原来还有别的想法”。
露营结束后,别忘了和孩子一起“复盘”:聊聊 “这次哪件事做得好”“下次哪些地方能改进”,甚至可以一起写个 “露营防坑指南”,比如 “别在低洼处搭帐篷,下雨会积水”“带点独立包装的零食,不用洗盘子”。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其实都在帮孩子找规律、学方法。
别再把露营当成“家长的差事”了,也别总觉得“孩子帮不上忙”。下次带娃露营,试着“懒一点”:让他列清单,让他搭把手,让他解决小问题。当孩子拿着自己整理的背包,笑着说 “妈妈你看,我都准备好了” 时,你会发现:露营不只是去玩一趟,更是让孩子学会“扛事”、学会“解决问题”的课堂——而这份能力,比任何玩具都更能帮他长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