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个吓人的视频:有个大哥睡觉揣着热水袋,结果第二天肚子上一块肉被烫得要植皮,听着就龇牙——谁能想到,不冒热气的东西能把人伤成这样?
![]()
网友们的经历更是让人后背发凉——
有个姑娘说,冬天贴暖宝宝在腰上,觉得温温的挺舒服,结果晚上洗澡一揭,皮跟着掉了一大块,"那水泡跟鹌鹑蛋似的,医生说这是'慢炖'出来的伤,比开水烫还难好"。
![]()
更绝的是个大爷,用暖手宝捂膝盖,觉得不够热就裹了层棉被,三天后膝盖上结了层黑痂,"医生说里面的肉都熟了,跟蒸包子似的,外面看着好好的,里面早烂了"。
![]()
有人把低温烫伤比作"温水煮青蛙":"开水烫一下你立马就跳,这玩意儿温吞吞的,等你感觉到疼,肉都熟得差不多了。"有个网友分享自己的"作死"经历:"贴膏药治颈椎,觉得有点烫但能忍,结果揭下来一块皮直接粘在膏药上,现在脖子上还有个月牙形的疤,穿低领衣服都得遮。"
![]()
最容易中招的就是老人和小孩。有网友说奶奶用热水袋暖脚,晚上睡觉忘了拿出来,"第二天袜子粘在脚上,脚趾头烫得跟红烧猪蹄似的,老人家还说'不疼啊,就是有点麻'——这才吓人,没知觉反而伤得更深"。
![]()
夏天其实也躲不过。有人用冰袋敷中暑的额头,裹着毛巾就睡着了,"醒来发现额头一块皮白得像冻肉,医生说这是低温冻伤,跟烫伤一个道理,都是慢慢'焐'出来的伤"。
![]()
网友们总结出一堆"防坑指南":暖宝宝别直接贴皮肤,隔层秋衣最保险;热水袋灌完水先摸外面,烫手就裹层布;电热毯睡前开,睡时关,别抱着它当枕头;老人家用这些东西,最好定个闹钟提醒自己。
![]()
有个护士网友说得形象:"开水烫是'爆炒',一下子就有反应;低温烫伤是'慢炖',小火咕嘟着,等发现时肉都烂透了。"所以别觉得"不烫就没事",那些30到50度的东西,才是最隐蔽的"杀手"。
![]()
现在我家热水袋上贴了个便利贴:"睡前必扔!"婆婆总说我小题大做,直到我把那些植皮的图片给她看,现在她用暖宝宝比谁都小心,"隔着毛衣还嫌不够,非得再垫块手帕"。
![]()
说到底,这些取暖神器本身没问题,就是咱们太容易"轻敌"。下次再用的时候,多留个心眼——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肉,变成"慢炖"的食材不是?
你们被低温烫伤过吗?来评论区分享下"避坑经验",让更多人别再吃这哑巴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