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秋天,是画,亦是诗。
它有王维笔下的灵动,亦有刘禹锡笔下的疏狂;它有杜牧笔下的清幽,亦有刘果实笔下的淳朴。
![]()
那么在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就出自清代诗人刘果实之手。
这首诗虽然仅仅28个字,但是却写得格外经典美好,足以让人沉醉于它的那味难得的朴素与恬淡之中。
秋日城西访友
清·刘果实
葡萄熟后已无瓜,杨柳萧疏村径斜。
一树当窗门静掩,豆花红处是君家。
刘果实,字师退,号提因,沧州人。
刘果实“襟怀夷旷”,性格亢直,所以不能被朝廷中的一些权贵所容而遭遇贬谪。后来刘果实选择隐居于沧州集北头村,终岁不曾入闹市。
隐居中的刘果实生活清贫节俭却也怡然自得,被同乡李光给予“首善千里,无愧先贤”的高度评价。
刘果实的诗题材多以田园风景与生活为主,表现出清淡自然、闲适朴素的风格。
我们本期分享的这首诗乃隐居中的刘果实在访友途中所成,集中体现了他诗作的典型风格。
![]()
诗的首句以含蓄的方式点明时节:葡萄熟后已无瓜;葡萄成熟以后,西瓜已经退出“市场”了。
简单的七个字,却瞬间就让我们看到了有关秋的风景,嗅到了有关秋的味道。
“葡萄”的出现为画面增添了鲜明的色彩,它以自己独特的形象,把丰收的喜悦之情传递出来。而作为读者,当我们在看到“葡萄”这一物象的同时,还仿佛嗅到了它的清香,尝到了它的蜜汁一样。
“西瓜”是夏季的代表物象,它与“无”字相搭配,把季节悄然流转的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无声的体现,从而使得来自于“秋”的凉意也隐约洇于诗境中。
继续看承句:杨柳萧疏村径斜;杨柳的枝叶变得稀疏起来,一条村路横斜在那里。
承句的描写相较于首句来讲要细腻很多,所以它的画面感也显更加鲜明一些。
“杨柳”的到来,为画面再次增添了色彩,与此同时,它又将一种柔和的线条美呈现于画面中。
“萧疏”一词对物象“杨柳”加以精准的修饰,不但使得它的形象显得更加逼真,更是将秋日独有的萧瑟和清凉之意也进行了体现。
“村径斜”三个字为诗带来的是不尽的田园气息,为画面融入的是饱满的生活韵味。所以在睹此田园之景象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安详和宁静的,就仿佛回归到了那片许多人一直以来都在向往和牵挂的童年故土一样。
![]()
“一树当窗门静掩,豆花红处是君家。”;窗前有一棵树静静地立在那里,房屋的门虚掩着,在那红色的豆花盛开的地方,就是朋友的家。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承句中,作者已经以村庄为典型物象,做好了拉“友人居所”出场的准备,所以转句的内容就来得水到渠成,这也是后文与前文之间的脉络联系所在。
后两句将笔触落在友人居所之上,通过精致的描摹手段,再次翻出新的画面。
“一树”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并非仅仅是了参与物象填补,它更多的是通过“极简”的方式,诠释出高级的中国古典审美意趣。就如诗人们总喜欢用”一枝”“一朵”“几朵”来写花一样。
树无需太多,一棵足矣。而这一棵树它除了代表着一种古典审艺术之美以外,还代表着友人居所环境的干净整洁,还代表着友人独特的审美观与追逐宁静至简的不俗性情。
有树的存在,诗中的“窗”便富有了生命气息,诗中的“门”也便更显静显雅。
最后一句将镜头再次拉伸开来,以一片豆花为背景,以一片豆花“红”为底色,不但给予读者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还使得我们从开阔的视野的角度感受到了田园风景的优美,体会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
“豆花”将画面妆点得无比亮眼,而豆花深处的友人居所在豆花的衬托下,也变得富有了诗意和生命特征。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无论是作者对一棵树的着意添加,还是对一片豆花的特意裁剪,都无不体现出友人淡泊宁静的形象与心境,都无不诠释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至高境界。
而友人的形象与性情,即是作者的形象与性情,所以从作者对友人居所的描写中,我们也能够充分读懂他的内心,够受到他对隐居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
![]()
人未归来门尚掩,豆花红在夕阳中;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读古人诗,也学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再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