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印关系,总让人觉得像两头大象在狭窄山道上挤着走,一不小心就撞上,但最近这俩邻居总算没再互相瞪眼了。
2025年9月19日,印度一家战略网站上的一篇文章直戳要害:中印互动多了起来,直航开了,签证松了,边境也安静了点,可这缓和更多是做给外人看的,真正的心结——战略互信——还远着呢。
文章作者从印度角度切入,列出四个结构性问题,觉得短期内解不开。想想也对,两国体量这么大,历史包袱沉重,经济上还一顺一逆,哪那么容易就手拉手往前冲。
![]()
莫迪的务实转向:关税压力下的对华调整
莫迪这几年对华政策走得挺曲折的,早先是边境一闹,印度就把中国app封了,投资也卡得死死的,那叫一个硬气。可到了2025年,风向变了,主要还是美国那边关税砸下来,印度出口美国的东西贵了,经济上吃不消。
特朗普上台后,对印度商品加税翻倍,这让新德里头疼,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和制药品直接受挫。结果呢,莫迪开始低头看中国市场,2024年10月金砖喀山峰会,他就主动提了放松签证和恢复直航的建议。那是中印关系小步回暖的起点。
转到2025年,动作更实了。8月18日,王毅访印,三天行程密集,第24次边界特别代表会晤直接在新德里开,双方签了10点共识,重点是边境巡逻和脱离接触的落实。莫迪政府没大张旗鼓,但内部文件显示,他们开始评估对华依赖的风险,同时也看到机会。
印度智库报告指出,恢复边境贸易点,能让拉达克地区的当地人多条活路,羊毛和硼砂这些东西卖出去,日子好过点。莫迪自己也表态,说中印得基于互信和尊重往前走,这话听起来温和,可骨子里还是防着点。
![]()
为什么转得这么快?经济账算得清。印度对美出口去年涨了,但关税一压,利润薄了。中国市场大,2024-25财年双边贸易额破1300亿美元,印度进口中国电子元件和机械占了大头。莫迪知道,印度制造业还追不上中国,供应链断不开,只能一边推“印度制造”,一边从中国买便宜货。
8月底上合天津峰会,莫迪飞过去参加,五年来头一遭和中国领导人面对面,谈了贸易扩大和边境平静。会后,他发帖感谢中方组织峰会,顺带提了合作空间。
当然,莫迪没全盘让步。他还是在多边场合拉盟友,G20和QUAD里继续围堵中国在印太的动作。访华前,印度调整了对美立场,但没撕破脸,只是说要平衡。
莫迪的算盘打得精:缓和对华,能分担美国关税的痛;但边界问题上,印度宪法对争议区行政管辖没动,这点中方不爽。
![]()
缓和的表面文章:边界克制与贸易失衡的拉锯
缓和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双方都不想再打冷战了,但深挖下去,问题一堆。拿边界来说,2020年加勒万那场冲突后,部队对峙四年,2024年10月才完成脱离接触,缓冲区拉开百米。
2025年上半年,军长级会谈开了20多轮,部队巡逻路径定了,热线也通了,避免小摩擦变大祸。可印媒文章直言,这克制是暂时的,印度宪法里对阿克赛钦和藏南的行政区划还在,盖章日期老黄了,中方一看就来气。万一有导火索,像2017年洞朗那样,工程车一推,部队一冲,又得重演。
数据摆在那,边境一线海拔五千米,地形复杂,河流湖泊变幻,界线模糊。印度国防部报告,2025年1月还抗议中国在和田设行政县,伸到争议区。双方都建路修桥,印度在拉达克投了上百亿卢比,高海拔道路通到空军基地,中国那边也加速基础设施。
克制是好,但没解决根子,互信谈不上。印媒观点接地气:这机制更像应急刹车,摩擦来了再管,而不是提前堵漏。印度两党制下,野党一闹,政府就得硬气回应,边界议题成选举筹码。
![]()
贸易这边更扎心。2024-25财年,印度对华逆差99.2亿美元,创纪录高。2025年7月,印度从中国进口109亿美元,出口才13.5亿,逆差9.56亿。
印度买中国手机零件、太阳能板、钢铁,这些东西便宜又全,工厂离不开。可印度出口的铁矿石、虾类和农产品,关税壁垒高,卖不动。
港口数据,印度卸中国集装箱堆仓库,叉车忙活,经理清点时摇头叹气。逆差年年涨,因为中国工业链完整,印度还在追赶,发展阶段错位。莫迪推“印度制造”,建厂招工,但产量上不去,技术缺口大。
文章作者说,这逆差刺激印度民族情绪,街头游行喊“自力更生”,媒体放大中国“倾销”。中国那边也回应,社交平台热议印度不公贸易。
2025年4-7月,印度对华出口涨20%,进口涨13%,但基数低,逆差没缩。恢复直航后,航班多了,商务客来往,签证简化,游客申请快了点。可这顶多是表面,产业链依赖没变,印度想平衡,得几年功夫。
总的,缓和是务实的,不翻脸就好,贸易数字证明两国离不开对方。但失衡像定时炸弹,边界克制像薄冰,印媒说得对,这不是深层修复。
![]()
民族主义与机制短板:为什么互信遥遥无期
印媒文章最戳心的,是民族主义这把火。印度街头集会,横幅高举,口号震天,媒体直播冲突视频,循环播放。中国平台也热闹,网友刷屏表达立场。边界一有风吹草动,印度议会辩论,议员挥拳强调主权,政府压力山大。
中国国内声音也强,历史遗留问题敏感。两国领导人有心缓和,可两党竞争的印度更难,野党一挑事,民族情绪就上头。文章点出,这情绪让边界处理变味,整体关系卡壳。
想想2025年印巴冲突,4月克什米尔袭击死26人,5月双方导弹互射,中国立场中立,但印度觉得中国挺巴,火气更大。民族主义不光国内闹,还外溢,印度推“邻国优先”,中国“一带一路”推进,印度警惕。学者说,利用这情绪转和平,得考验领导人,尤其是莫迪,得平衡党内鹰派和经济派。
![]()
危机管理机制是另一短板。热线通了,调解队快,但侧重事后,预判弱。2025年8月会谈,谈巡逻避碰,可没谈长远制度。
印媒提三策:印度边境多建基地,武装升级;工业自强,补链条;多边拉人施压中国。听起来像加码对抗,火上浇油。莫迪在联合国讲台,调整话筒,陈述立场,拉QUAD和欧盟。短期有效,但长远看,互信得靠制度,不是应急。
![]()
从印度视角,这三策现实:基地修了,部队训练枪声回荡;工业投钱,工程师调试机器;外交砝码多,峰会游说。但中国提“喜马拉雅共同体”,互联互通,放下隔阂,相互成就。
印度接不接?文章疑虑大,觉得中国诚意难信。
文章总结,中印关系大概率继续“管理模式”,不崩盘,但难飞跃。9月1日莫迪回新德里,首班直航9月中旬飞,乘客登机,边境部队调整位置,卡车拉装备。
经贸谈判续,上海酒店代表翻数据,讨论关税。9月16日,莫迪内阁会议敲桌强调平衡,顾问递报告。韩国外长访华,区域动态变,中印热线不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