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孩子,也是某个人的孩子。
故事源自于《新京报》的一篇报道——。
原报道希望引发社会对鬼火少年成长困境的关注。
但成年社会的误解和冷漠,让这些孩子更加孤立。
越是孤立,他们越想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可回应往往只有冷漠或嘲讽。
而孤立,也并不能让人安静,只会让他们更加的极端。
记者解蕾老师在做完那篇报道后不久,又于这篇文章中,记下了她的无力感。
(滑动 进入他们的世界
More
鬼火分特技派和外观派。
特技派把安全奉为圭臬,找一块不打扰别人的空场,将胯下的踏板摩托摁在地球上疯狂摩擦。
火花四溅,车身与人影翻腾起伏,如钢铁与烈火共舞的华尔兹。
外观派则是耗尽所有积蓄,也要把坐骑装点得光怪陆离——喷漆、贴纸、改灯、挂饰,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车身像是他们身份的名片,移动的脸面。
骑出去不一定比谁更快,但一定要比谁更亮。
之外才是炸街派。
拖鞋、黄发、额头上粗犷的眼睛纹身——他们像夜色里逃亡的幽灵,骑着改装踏板摩托在狭窄街道上轰鸣穿梭,尾气炸响如火,震得夜晚微微颤抖,狠得像世界亏欠了他们什么。
他们大多十五六岁,早早辍学或在学校勉强混日子。
白天潜伏,夜里炸街。
他们没有将来,只有此刻。
生活粗砺得像沙纸,但那眼神里藏着野狗一样的光,悲伤也决绝,就是不肯投降。
正赶往平遥国际电影展的邓伯超,仿佛从中看见了自己!
身为80后,他也是被《古惑仔》塑造记忆的一代。
那时的少年,同样模仿电影里的江湖姿态,把义气当作信条,把叛逆当作青春的形状。
时代不同,方式不同,但那股想要证明存在的劲头,却始终如一。
届时,他剪辑指导的《GAGALAND》入选了当届平遥的WIP单元,倍受鼓舞,以为复刻这部尬舞片的经验,就可以把鬼火少年的故事,也做成一部有分量的电影。
回到深圳的当晚,从平遥归来的他,迫不及待订好了去白马镇的火车票。
需辗转玉林,住上一晚,再过博白,当他到达白马镇的时候,前来助阵但晚他半日出发的表弟,已经在镇上等着了。
原来深圳到白马,直达大巴一大把!
顺着新京报那篇报道的蛛丝马迹,他与少年们在一家摩托车店相遇,一起蹲在街头吃着廉价的烧烤,头顶是废旧霓虹灯,空气里混着汽油味与青春的躁动。
原来真实与狂野,并非是标签和表演,而是一种原始的求生姿态。
没有人教他们怎么活,他们只能用轮胎与引擎的声音来回应周遭的寂静和沉默。
他们不是“问题少年”,而是被这个世界暂时遗漏的孩子。
就像当年的古惑少年,穿着喇叭裤、挥舞西瓜刀,在街口摆出一副江湖架势;
杀马特用发胶撑起通天发际线,撒上水泥,再用腿猛地一铲,火花乱蹦,像在自制舞台;
非主流则在QQ空间里用“火星文”呐喊,配上一张斜刘海的自拍,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他一个眼神;
而如今,少年们把代步工具狠狠摁在地球上摩擦,尾气在夜色中炸响,仿佛要在整座小镇上刻下一道裂缝。
也许,这些看似荒诞的姿态,只是每一代人用来填补空虚、对抗孤独的道具。它们随着时代与生命阶段更替,但其中的渴望与挣扎,从未改变。
这次,邓是带上了自己一个人所能携带的全部拍摄设备,
简陋,但信心十足!
他在白马镇租了房,买到一红一蓝两辆鬼火,计划着深入田野的同时创作剧本,写一点拍一点,鬼火少年的电影,两个月后就出来了,
激动的猛发朋友圈!!!!!
时间的齿轮滚动,转眼来到2025年!
问他当时到底是咋想的?
他说:现在终于是准备好了!
2019年离开白马镇的时候,他将少年阿弟带往深圳,陪着自己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写出了第一稿剧本。
后经杨平道导演指点,重写了60场戏。
之后几年的时间,陆陆续续出了四十九稿。
但四十九稿都是狗屎!
王姜永导演没有直说,只是用非常具体的意见,和极具针对性的参考影片,来含蓄地表达了他的观点。
于是又大刀阔斧,第五十稿来喽。
鬼火少年并非是玻璃展柜里面的标本。
我们也不是围观者,
而是塑造者!
所以就让我们以父母的心境,来开启这群孩子的故事。
《白马镇鬼火风云录》,主要讲两个鬼火少年的故事。
一个是当下的鬼火少年,一个是曾经的鬼火少年。
前一个在寻找妈妈的路上摔了个跟头,一路跌跌撞撞;
后一个为了前女友的债务而自找麻烦,越折腾越扯蛋。
好比是命运在他们的生命里铺满了香蕉皮,
左一个滑倒,右一个踉跄,
撞到天花板又砸到地板上,
连尿液里都流淌着被荆棘揉搓过的伤痕。
写实、荒凉、黑色幽默,
你我都曾在类似的混乱里哭过,笑过,
狼狈过,抓狂过……
没有人陪着自己去面对,
最终就只能孤零零摔到地上,
满嘴是血,还要自己笑。
参考影片
《白马镇鬼火风云录》将透过夜晚飙车的少年与失语家庭,呈现一群被教育体制放逐、被时代遗忘的边缘青年,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建构自己的尊严与秩序。
他们的每一次飙车,不是为了挑战法律,而是为了证明“我还在”。
鬼火不是武器,而是唯一能让他们在夜色中,被世界听见的声响。
影片不仅是一次现实主义的刺探,也是一则带有类型片质感的青春警告:我们看到的不是问题少年,而是社会夹缝中被忽视的群体。
他们的狂飙不是反叛,而是一种绝望的求生。
他们身上的火,点燃过理想,也照见了绝望。
背后那些无法言说的梦与失落,对制度性冷漠与社会结构失衡进行着无声的质问。
他们不是“危险分子”,他们是你的弟弟、邻居,或者就是你自己。
导演邓伯超
他的《六月一天》入围过FIRST,剪辑指导的《不疯魔不成活》拿到了平遥的WIP,《GAGALAND》入选鹿特丹主竞赛。
在中国独立电影尚存一息的那个年代,他凭《余光之下》,从云之南里悄悄地冒了出来,《猪公的骰子》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华语独立影像资料馆永久收藏,同时被收藏的《廿五号宇宙》,刚刚入选了纽约首届IndieChina电影节。
其作品虽不是鹤立鸡群的那种,但也算在暗处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日子教会了他温吞的礼貌,却没教会骨头什么叫顺从。
他给人留下最深刻的记忆点就是够狠!
完成最后一门大学本科毕业答卷的当天下午,他揣着2000块钱冲到南丰镇,拍成《余光之下》。
做《浪漫的国度》,往福建山里一扎就是三年,拍成山的儿子,拍成河的女婿。
用六个月的时间,在秦岭脚下的厂房里,扛着严冬拍摄《猪公的骰子》,再花一年,于西京电器的十楼做完后制,那是一部80多分钟的定格动画。
在深圳的城中村,仅他与妻子两人之手,身处巴掌之地,仍要与无边对话,《廿五号宇宙》,悄然问世。
导筒见证了伯超一路而来的狂野与执着,也见证了他用两只手撑起整个剧组的创造力。
今他【六年】磨一剑,终于要出鞘见真章。
倒是真想看看,他攒着这几年的疯劲儿,
到底能不能撞进成年人的心里!!!
2011年,在北京,
邓伯超用影像间入一次义筹,七天时间,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儿童募得40余万善款。
当北京电视台《生活栏目》的导演要为此对他进行专访时,他说:如果有一天我要成名,那一定是因为我的作品,而不是做了一丢丢力所能及的事情。
2020年,在深圳,
他《白马镇鬼火风云录》的调研对象阿弟,带着正在拍摄自己的叶柄均导演前来串门,两人聊的投机,邓索性将自己调研时拍摄的大量素材悉数分享。
而叶柄均导演凭着坚持和才华,五年来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白马少年》成功入选了HOT DOCS加拿大国际纪录片节在内的十余个创投会,今年更在釜山国际电影节上,签下了韩国EBS电视台和法国France TV播出电视版协议……
前一条,写的是邓内心的笃定,
后一条,则是邓眼光的验证。
潮州的制片,加拿大的摄影……团队因感动而来。
这次他不能再让自己失望了,信心满溢。
导筒与伯超结交多年,始终守望相助,彼此成全。
我们虽不能独资撑起乾坤,但也希望提供微薄帮助。
如他所说:
随力而为即可,但不扰自身安宁。
倘若来日路上有阻,那我们也必不能袖手旁观。
只这一句江湖的承诺,
诸君同道为伴,心意相持。
扫码助力,为《白马镇鬼火风云录》加满油门!
敬请在赞赏留言中备注您的名字,
我们将把这份心意郑重镌刻在影片片尾,以致谢您的支持。
赞赏码为导演邓伯超本人账户,所有资助将直接用于影片创作。
二维码为邓伯超导演的私人微信联系方式,仅用于艺术支持与合作交流。
如果您觉得《白马镇鬼火风云录》值得期待,
敬请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号召更多人来支持,
感激不尽。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