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的风口人物居然不是哪个顶流明星,而是一个卖鸡排的小摊贩。
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凭一辆三轮车和一张严肃脸,硬是把小生意做成了大流量。
![]()
鸡排哥火得有点出乎意料。没有花哨的背景,没有滤镜加持,摊位就是最日常的老三轮,红底白字的招牌也朴素得像小时候的早点摊。
他的生意经其实也很简单:下午四点半以后专门给学生供货,学生买比散客便宜一块钱,装鸡排的袋子必须是顾客自己带来并且要张大口。
![]()
鸡排哥的逻辑很直白——不讲究仪式感,只讲究速度和效率。要啥自行车?来买鸡排,拿开袋子,给你炸到金黄金黄。
但真正让鸡排哥爆红的,是他那种让人忍不住模仿的“鸡排腔”:
“请把你的塑料袋打开,我需要的是速度!”
“我只认袋子不认钱,拿到鸡排,塑料袋要一直敞开!”
“你可以拒绝我,但请你不要拒绝美味!”
这种把嘴贫和认真融合到极致的表达,简直自带梗包,网友们一听就上头。
短短几天,鸡排哥的抖音粉丝就飙升到十几万,点赞数也突破百万。摊位前排队的,已经不止是本地学生,还有特意赶来打卡的外地游客。
有人说,鸡排哥是烟火气的代言人,是地摊经济的超级符号,是这个时代普通人逆袭的缩影。

但俗话说得好,人红是非多,这句话一点不假,流量带来的也是双刃剑。
首先是累到窒息。流量潮水一来,鸡排哥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国庆期间,他和家人从凌晨两点忙到深夜,摊位外的队伍排成长龙。
有人带着孩子专程来等鸡排,有人为了合影不惜挤到深夜,就为了那句“你袋子打开没?”
鸡排哥被围得透不过气,无奈地表示:“何必要那样挤啊,我真搞不懂了,我挤在那个地方,是一点空气都没有了,我人都要窒息掉了。本来拍照是非常顺利的,但是就非要这样挤,我说话都说不出来了。”
其次,围绕鸡排哥的争议也开始多了起来。
有人吐槽排队两小时只看见他面无表情翻鸡排,没有了爆梗和互动;有人抱怨鸡排不再酥脆,甚至怀疑用油卫生。
还有黄牛专门排队倒卖,原价六块的鸡排被炒到二十多一份。鸡排哥面对这些,只能苦笑说“管不了那么多”。一开始那个“学生优先”的小温情,也在高峰期变得难以坚持。
其实,鸡排哥的经历就是一场流量造神运动的缩影。草根逆袭,大家都爱看,媒体和网友都想寻找“人间烟火”的温情故事。
但当流量汇聚到一个普通摊贩身上,随之而来的压力、质疑、商业化诱惑,也会让最初的真诚变了味。那些原本让人觉得亲切的细节,很容易在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流量面前被消耗殆尽。
有些人说,鸡排哥变了,没以前那么“有梗”了。其实,谁能承受几百个手机对着自己,还保持24小时的松弛和幽默?
鸡排哥不是段子手,他只是个想把鸡排炸好、把生意做稳的小贩。你让他既要保证情绪价值,又要对抗高强度劳作,实在太苛刻。
![]()
还有人批评鸡排哥对黄牛不作为,对食品安全回应不够积极。可他毕竟不是职业经理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曝光和争议,只能一边应付一边学习。
其实,哪怕是那些大企业,遇到类似的舆论危机,也很难有“标准答案”。
鸡排哥的故事,最终会回归到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一切流量和情绪价值,终究要落到产品和服务本身。
你来买鸡排,图的是那一口实在的香脆,顺便享受一下摊主的幽默和热情。如果鸡排做得好,服务靠谱,哪怕没有段子和梗,生意也能长久。反过来,如果只剩下段子和流量,产品却跟不上,顾客迟早会用脚投票。
其实,现在的消费社会早就变了。大家都习惯了追逐新鲜感,但也越来越理性。你可以为情绪买单,但不会一直为同一个故事掏腰包。
鸡排哥的火爆,是网络的风向,也是普通人情感的出口,但终究不是可以复制的商业模式。
所以,鸡排哥这场流量大潮,也许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考验。是继续坚守本心,稳扎稳打把鸡排做好,还是被流量裹挟去追逐更大的舞台?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烟火气的本质,是踏实,是认真,是把小生意做成大温暖。无论是鸡排哥,还是无数个街头摊贩,只有守住这份初心,才能真正赢下长久的信任。
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留得住的,永远是那份货真价实和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这或许,是鸡排哥故事能带给所有人的最大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