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
![]()
作者:丘英姿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
ISBN: 978-7-5501-9205-8
CIP数据核字第2024Q3M035号
内容介绍:
《铁血红花——致敬陈铁军》由南方出版社出版,诗集分为《历史回响》《时间的隐喻》《反光的名字》《一粒种子的苏醒》《木棉花开的声音》《鲜血浸染的宣言》等六辑。全诗以缅怀陈铁军先烈为切入点,饱蘸着告慰英烈的深情笔墨,细腻地描绘出人性的光辉与闪耀的革命精神,并让其与南国木棉花一同绽放出悲壮的血色。这部作品传承了革命先烈的崇高遗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堪称一部优秀的正能量佳作。它不仅是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悟红色革命精神的生动教材,更是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领导干部执政为民能力,以及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优秀读本。诗歌荣获“第八届中国长诗·最佳新锐奖”;同时在佛山市“纪念陈铁军”专题征文中,荣获文学作品类一等奖。
名家点评:
《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好作品。
——著名诗人,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况
《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的写作跨越时空,令“铁军精神”历久弥新,诗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陈希
《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体现了作家成熟的文化担当与家国情怀,为作家树立了榜样。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魏法谱
《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为佛山的红色文化立传,展现了作家丘英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红色基因的深刻理解,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佛山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文学博士 刘雄平
从党史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双重视角来看,这部诗集具有党史与文学的双重价值,是新时代红色文学作品的标志性突破。
——佛山文史学者,禅城区委党校副校长 叶志强
《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是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生动教材。作品中展现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著名诗人、作家 高世现
评论:
铁血红花:党史与文学的共鸣
——评丘英姿诗集《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
文/叶志强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以党史为题材的作品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与精神传承。佛山知名作家丘英姿的诗集《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正是这样一部兼具党史研究与文学价值的力作。诗集以陈铁军烈士的生平为线索,通过诗意的语言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再现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弘扬了铁军精神的核心价值。丘英姿作为佛山知名的作家、诗人,怀着深厚的信仰情怀,用真挚的情感和严谨的态度,深入挖掘陈铁军烈士的光辉事迹和精神内涵。她广泛走访、实地调研、精心创作,将这位革命先烈短暂而璀璨的一生,凝聚成一部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这部诗集以铁血风骨、家国情怀为主线,生动展现了陈铁军烈士在革命浪潮中的铁血担当与铿锵选择,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提供了鲜活的教材,这不仅展现了个人的研究能力和文学追求,更体现了禅城人讲好禅城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担当。我想,我们应该从党史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双重视角,来探讨这部诗集的艺术成就与时代意义。
一、陈铁军精神的再现体现了对地方党史研究的深度挖掘
陈铁军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女性代表,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星。她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用铁血意志和如花青春,书写了革命烈士的壮丽诗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女儿,其事迹在党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她在腥风血雨中坚定信仰,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斗争,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将革命大义化为永恒的忠魂和精神的灯塔。丘英姿在创作中,不仅忠实于历史事实,更通过诗意的语言赋予陈铁军形象以鲜活的生命力。诗集中,陈铁军的革命历程、牺牲精神以及对信仰的坚守,被细腻地刻画出来。
例如:1928 年春天这一声/罪恶的枪响/让陈铁军的这个名字/永远年轻在 24 岁/而她倒下的山冈上/每个春天都站了起来/是那样的鲜艳,那样的洁白/他俩走过的路,每一对脚印/都是一枚勋章/存放着曙光的崇高处
这不仅是对陈铁军个人精神的赞颂,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深刻诠释。
丘英姿通过对陈铁军生平的细致研究,将历史事件与文学创作有机结合,用灵动的文字诠释厚重的历史,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底蕴,更能体会到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这种创作方式,既是对党史研究的深化,也是对革命精神的生动再现。
二、诗意与情感的融合是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
在文学创作层面,丘英姿的诗集展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如同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陈铁军的形象与革命精神通过诗意的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风华正茂的陈铁军/临风而立/人民仰望她的角度/就是她挺拔的高度/此刻,人间高尚的爱情/在一块石头上起火/闪闪烁烁,讲述着信仰和自由......
这种富有象征意义的表达,直击灵魂深处,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更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丘英姿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而深沉。她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陈铁军的革命精神与当代读者的情感需求紧密结合,重而产生共鸣,这使诗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种文学创作手法,既是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继承,也是对现代诗歌表达的创新。
三、铁军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是时代的呼唤与责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与传承铁军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丘英姿的诗集《铁血红花》正是对这一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通过诗意的表达,诗人不仅再现了陈铁军的革命精神,更将其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相结合,使铁军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对革命精神的渴望与追求。
例如:远处。木棉树举起春天/举起一片沉甸甸的曙光/挺直的树杆,像时间的大笔/写出春风潦草的的颂词/写出一城山水的风骨……/一个人的公园/擎起佛山之心的高度……
这不仅是对陈铁军精神的赞颂,更是对当代人精神追求的深刻启示。
丘英姿通过诗集的创作,将铁军精神与当代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到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这种创作方式,既是对铁军精神的弘扬,也是对时代责任的积极承担。
四、诗歌具有党史与文学的双重价值是新时代红色文学作品的标志性突破
丘英姿的诗集《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是一部兼具党史研究与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通过对陈铁军生平的深度挖掘与诗意表达,诗人不仅再现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更弘扬了铁军精神的核心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这部诗集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现实影响。
通过党史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双重视角,丘英姿成功地将陈铁军精神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相结合,使铁军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时代责任的积极回应。相信这部诗集,将在未来的党史研究与文学创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禅城区委高度重视铁军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创造性成立了“铁军专班”,以“信念铁、政治铁、担当铁、能力铁、作风铁”为引领,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落实力和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各项工作。“铁军专班”的组建,正是新时代赋予铁军精神的新内涵、新实践。无论是在攻坚克难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在精细化管理中提升城市品质;无论是在破解历史难题中啃下征拆硬骨头,还是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打造有温度的民生工程,我们都能看到“铁军精神”在禅城大地熠熠生辉。今年是禅城区干部的“铁军能力素质提升年,”今天的禅城,既需要经济发展的硬核动力,也需要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撑。丘英姿的新书《铁血红花》,正是革命历史与时代精神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是推动铁军精神扎根禅城大地、走进干部群众心中的鲜活载体。希望广大党员干部以陈铁军烈士为榜样,在各行各业中践行铁军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展现铁的担当,为推动禅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铁血红花》的问世,为我们赋予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回响。它既是革命的礼赞,也是时代的激励。让我们从陈铁军烈士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从丘英姿老师的诗集中感悟初心,以“铁血红花”的精神激励全体禅城人民砥砺奋斗、开拓进取。愿这本书化为一颗颗信仰的种子,在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中扎根,在每一个禅城百姓的精神家园中绽放,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火炬。
传承铁军精神,讲好禅城故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弘扬铁军精神、推动红色传承、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叶志强,中共禅城区委党校副校长,佛山文史研究学者,佛山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高级政工师。)
血色的诗行
——丘英姿《铁血红花》中的革命叙事与女性书写
文/胡红拴
我住在广州,丘英姿在佛山,虽然相隔不远,且是很熟悉的诗友,却始终未曾谋面。日前收到她寄来的诗集《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读罢,深有感触。
在当代诗歌创作中,以英雄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常面临两种局限:或沦为概念化的口号式表达,或止步于对历史事件的表层复述。而丘英姿这部三千行长诗,却在这类主题常显局促的创作领域中,开辟出了一条独特的诗学路径。作品并非对陈铁军生平的程式化罗列,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诗性对话,一次为当代精神骨骼重注历史血肉的文学实践。
一、历史纹理中的诗性照明
翻开这部由六辑构成的长诗,首先震撼读者的不是宏大的革命叙事,而是历史细节在诗行间的奇异复活。在"历史的回响"一辑中,诗人以"1904年/春风的剪刀,咔嚓一声/剪出来一把清亮的啼哭"这样充满生活质感的意象,将陈铁军的降生从历史档案中解救出来,重新安置在佛山镇的日常情境里。这种处理方式打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神圣化窠臼,让革命者的形象从花岗岩基座上走下来,恢复其血肉之躯的温度。
更具突破性的是诗人对历史时间的诗学重构。在描写陈铁军成长经历时,诗句"私塾已装不下新思想"以建筑空间隐喻精神世界的扩张;"将闪电与雷声剁碎"则将抽象的革命意识转化为可感的厨房动作。这种将宏大历史微观化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流于说教的革命教育,变成了可触摸的情感经验。当诗人写道"她将自己的首饰和衣物变卖/把旧日子像火柴盒一样/码放整齐/点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革命者的决绝,更是一个女性在时代夹缝中的艰难突围。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历史叙事的多声部特征。除了主人公的视角,诗人还植入了"汾江河水悠悠,搓衣的女子/把岭南搓疼了"这样的民间视角,以及"反动派犹如一群/被瘟神放纵的蛆虫"的敌对视角。这种复调叙事打破了单一的历史叙述权威,在诗学层面实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
二、身体政治的诗歌编码
在"鲜血浸染的宣言"一辑中,诗人对陈铁军受刑场景的描写令人心惊:"上身坐正,紧贴靠背/与横凳保持90度位置/并用绳索,缠绕、勒住她的脖子/在小腿下,加上厚厚的砖"。这些诗句之所以产生强烈的审美冲击,不仅因为其描述的残酷性,更在于诗人将革命者的身体转化为一个政治文本进行解码。
女性身体在传统革命叙事中往往被抽象化、符号化,而丘英姿的诗笔却让陈铁军的身体保持着生理反应的诚实:"苦痛,一层一层暴涨/陈铁军/却用尽力气,将/脊梁,挺直/再挺直"。这种身体书写不是对受难的美化,而是对坚韧的人性证明。当诗人写下"她的衣服析出白茫茫的盐粒/腌制着/心中积攒已久的醒世理想"时,汗水的结晶与精神的结晶完成了物质与隐喻的双重书写。
更为精妙的是丘英姿对"刑场上的婚礼"这一经典场景的诗意重构。诗人没有停留在悲壮的表层,而是挖掘出其中蕴含的身体政治:"他们用尽力气喊道:'同志们,革命到底!/就让这枪声做我们的结婚礼炮吧!'"。在此,枪声这一暴力符号被转化为婚礼交响,身体毁灭的瞬间反而成为爱情永恒的起点。这种悖论式书写,超越了简单的牺牲赞美,触及了革命者身体作为意义载体的深刻命题。
三、木棉意象的符号学系统
贯穿全诗的"木棉"意象构成了一个精密的象征系统。在开篇序诗中,"这朵英雄花/绣在福贤路的衣角上"的表述,就将木棉与陈铁军建立了隐喻关联。随着诗行推进,这一意象不断增殖:"木棉花分泌出时间的芬芳"、"从木棉树上飘落的花朵/击打水面"、"木棉花开的街头"……木棉的物理属性(红色、挺拔、花期)与革命者的精神品质形成了有机对应。
诗人对木棉意象的处理具有明显的符号学自觉。在第五辑"木棉花开的声音"中,意象的能指与所指产生了多重映射:"木棉树举起春天/举起一片沉甸甸的曙光"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也是对革命精神的隐喻,更是对历史记忆的召唤。这种符号的丰富性使得木棉超越了简单的比喻功能,成为贯穿历史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的诗意纽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木棉声音的想象:"听木棉花开的声音"这一反常识的表述,实际上构建了一个诗学通感系统。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体验,暗示革命精神对感官秩序的重新安排。当这种通感与"铁血红花"的标题形成呼应时,金属的冰冷与花朵的柔美、血的流动与红的凝固,这些对立元素在诗中达成了辩证统一。
四、叙事长诗的形式探险
作为一部三千行的叙事长诗,《铁血红花》在形式上的探索同样值得关注。诗人采用六辑分章的结构,既保持了历史叙事的线性逻辑(从出生到牺牲),又通过主题分辑实现了共时性展开。这种"经线+纬线"的结构设计,避免了长篇叙事诗常见的拖沓之弊。
在语言节奏上,诗人灵活运用了短句的切割力量:"砰——/一声脆响/打破了/荣华西街迷迷糊糊的黄昏"。这种爆破式的节奏处理,与内容上的刑场枪声形成了形式与内容的同构。而在描写群众运动时,诗句又变得绵长汹涌:"一千只神鹿从四面走来/一千只捷豹悄然云集/一千种驰骋的声音随风而至",用排比句式营造出革命洪流的浩荡气势。
诗中还嵌入了多种文体碎片:书信("从一封春风的来信")、口号("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歌词("呼儿嗨哟,是你")等。这些异质文本的植入,不仅丰富了长诗的声音层次,更在文体层面隐喻了革命话语的大众性特征。
五、当代诗学的红色重构
在当代诗歌日趋个人化、碎片化的语境下,《铁血红花》的集体叙事立场显得尤为特殊。诗人没有陷入后现代式的历史解构,而是以庄严的抒情姿态重建革命叙事的诗学合法性。这种选择在当前文学场域中堪称一次有意识的"逆行"。
诗中体现的历史观既不同于传统革命史诗的全知视角,也不同于新历史主义的怀疑论调,而是一种基于情感认同的"交感式叙事"。当诗人写道"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再次倒海翻江",这种主体介入既保持了当代诗人的个体意识,又表达了对历史价值的坚定认同。
在女性书写方面,诗人巧妙平衡了性别意识与革命叙事。诗中既展现了陈铁军作为革命者的共性品质,也细腻刻画了她作为女性的特殊经验:"绣花针飞舞的纤指"与"握枪的手指"形成的意象对照,暗示了革命女性身份的多重性。这种处理避免了女性革命者形象常见的"去性别化"倾向。
《铁血红花》的文学意义不仅在于它为佛山英雄树碑立传,更在于它探索了红色题材在当代诗歌中新的表达可能。当诗人将陈铁军称为"一个带铁的名字/岂是铁窗能锁住的光芒"时,她实际上完成了一场诗学炼金术——将历史中的血色记忆转化为当代精神的可吸收形式。
读《铁血红花》,似乎也让我在霞光中又一次“悟道”:革命叙事的美学力量不在于对历史的概念复述,而在于将那些已经凝固的记忆重新激活为可感的生命经验。丘英姿用三千行诗句搭建的,不仅是一座通向过去的桥梁,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陈铁军的"铁血"与当代人的"红花"达成了跨越时空的诗意共鸣。
(作者简介: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评委。出版《山道》《地球语汇》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红色叙事中的情感升华和意境超越
——读丘英姿诗集《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有感
文/杨晓明
英雄的木棉花在佛山的天空再度盛放,血染般的色彩点亮了我们不倦追寻的视线,有多少多曾经难忘的往事在回首间恢复了鲜活,又有多少让人心潮澎湃的事迹在顷刻间涌上心头!
这个春天的气候,总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风云突变,彷佛暗合了与木棉花革命特质有关的英雄叙事。我决定看看雨滴、听听雷声,凝视一片风骨犹存的落红,并在北风劲吹,阳光造访,星光若隐若现的时间布景之中,等待一些与春天有关的经典剧情;接着在获取所有风雨的对白之后,把真诚累积的红色线索,交给阅读——丘英姿的长诗集《铁血红花——致敬英雄陈铁军》,以此去感悟“佛山的女儿”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
一、重温“历史的回响”
在长诗的《特写镜头》中,我一早便获得了“革命的天气预报”:这是时代的宣言,也是英雄热血沸腾的心声。诗人运用了“天气”这一种特定历史场景的渲染,“预告”了一哥无可阻挡的革命进程——“把闪电与雷声剁碎”的历史宣言……
举目仰望,侧耳倾听:“红棉怒放,万万千千/这是大地给你的掌声/这是来自人民的歌唱”,皆因拥有来自大地的宽广怀抱,拥有来自人民由衷的赞礼,诗人心中永不调零的木棉花,才能够在诗意盎然的伟大国度——“书写了春风的证词”!
二、洞悉“时间的隐喻”
作者借助春风的引渡,让我们洞悉了“时间的隐喻”里陈铁军血液中“红色的基因”,并交代了“一座城市的品格/更是大地上的红色坐标”的缘由,以情感作为铺垫,带领我们走入“佛山的叙述”……
在春天萌动的枝头,叙事的意境,也即将被“一个闪亮的名字”和“燃烧的心”所点燃!
三、凝视“反光的名字”
在古镇佛山,当绣花的纤手,反复穿过木棉重重的心事,作者发现了交错其中的“革命纹理”:祖庙、福祥路、汾江、泥模岗、塔坡庙、忠义乡等熟悉的旧址,正与“反光的名字”一起,遥对着故乡亲切的炊烟——那是“一颗坚韧的种子”“陈燮君”,用少女的脚步丈量出来的初始印记,也是“从冬天通往春天路上”的最新起点。
作者把“泪落千行”的深切情感汇入记忆的河床,发现了“一个坚硬的名字,与我隔水守望”,当云雾渐渐散去,她终于在“深藏的钢筋铁骨”的缝隙间,找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丰碑”!
四、见证“一粒种子的苏醒”
随长诗场景的变化和情感的铺垫,红色的情节始终紧靠英雄的脉搏:在“心中的月亮和火种”的照耀下,作者“在革命的词典里”发现了“一粒词语”,它们以“汉字”、“格言”、“长短句”的形态,从“新的春天/已破门而入”。此辑的内容,多以英雄在求学和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事迹为主,但是依旧是以深切的情感为导向,诗人总是能够用那些彷佛破土而出的新鲜词汇,发现并见证“一粒种子的苏醒”:“一粒红色的汉字,从字典涌出/羽化成种子”!
英雄在亲情、爱情的情感交集的历程中,也让女诗人的诗行中,泛起了“颤动的涟漪/不断加深了相思的皱纹”……而“远方的星斗”和“满天繁星”的出现,则意味深长地营造了诗歌意境的提升和超越。
五、聆听“木棉花开的声音”
“南粤大地的春风”不知疲倦地吹响了“春的序曲”,长诗中萌芽的句子,当我们静静地聆听“木棉花开的声音”,便获悉了陈铁军“与木棉达成了默契”的全部含义:被叛徒出卖的秘密、被风腰斩的暗号,让诗歌流露出惊心动魄和摄人心弦的力度;但是被磨难撮合的革命伴侣、被风声传递的爱意,却“打开了春天的心扉”;因此被当作结婚礼堂的刑场、被刻在石头上纹丝不动的精神,又让我们看到“从星光弹孔流出的/是热血,是染红了的黎明”,更让我们懂得“倒下的山岗上/每个春天都站了起来”的纯朴真理。
是的,诗歌的意境还在被不断拔高:“他们用血水/画出一个大大的叹号/革命的信仰,高过天空”;诗歌的意境还在被无限延伸:“绵延的枝头,制造着丹火/制造出东方的风骨和高贵”;诗歌的意境也被赋予了一种深远的意义:“他们的名字……/为一个时代壮行/为一个民族砥砺”!
六、铭记“鲜血浸染的宣言”
佛山的木棉,为什么被寄托了这么深厚的情感?因为诗人听到:“站在木棉花开的街头/侧耳倾听佛山英烈故事/红色册页的天空/闪烁着星星和不灭的革命诺言”。因此,她决定“擦拭脸上的雨水”,沿着“热泪盈眶的诗行”,带领我们走向用“鲜血浸染的宣言”:在铁军小学的“历史长卷”里,听“琅琅的书声”;在陈铁军故居,与“一枚钉子/站在繁忙的解说词里”,深情对望“佛山红色封面”;在铁军公园的雕像前,“在生死面前,卓立”,深刻体会“人民仰望她的角度/就是她挺拔的高度”的崇高信仰。
让诗歌的脚步踏入我们熟知的英雄旧址,就像是夜以继日盘踞于大地的强大根系,为诗意派生出生生不息的深远意境。
七、余韵长存的“尾曲”
身处盛世,一切如你所愿!当“来自人民的歌声,再次响起”,“挺拔的木棉举起摇曳的火炬/点燃了岭南山河万里”,诗集《铁血红花》始终贯彻着对诗歌意境的坚决超越——“一朵灿烂的红/染遍一片天,壮丽而辽阔”,这样的“尾曲”,确实余韵长存,意境超然……
《铁血红花》是诗友丘英姿的第一部长诗集,是她对佛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红色献礼,堪称其“呕心沥血”的诗歌“重点工程”! 长诗《铁血红花》以英雄的事迹为蓝本,用澎湃的激情去吟咏其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成为红色叙事中的精品力作。
长诗最忌讳的是平铺直叙、波澜不兴的乏味叙述,因为这样容易让人陷入阅读的枯燥和疲倦之中,但是在丘英姿的作品里,贯穿整部作品中的那些饱含情感的字眼、词句和篇章,让我的阅读一直都被丰盈的诗情和动人的事迹所感染和碰撞,并实现了对英雄高大形象和崇高革命精神的立体感受:自始至终的情感交融和升华,无处不在意境递进和超越!
黑格尔说过:“诗歌永远是人类的博大的导师”。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陈铁军烈士诞辰120周年之际,丘英姿用3000多行的长诗语言,为“红色血脉”的传承留下了“水墨汉字”的“情感刻度”,也为“铁血红花”精神的发扬提供了民族伟大复兴的诗歌力量。因为这是属于新时代的光荣使命,也是来自诗人最真诚的心声和礼赞:“陈铁军的革命精神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新时代昂扬奋进的磅礴力量!”
作者简介:杨晓明,笔名,杨夕。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禅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