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湖南省植物园内,林荫大道,舒适惬意。忽然,老婆指着前方:“快看,那树上挂满了长长的果实!”
抬头望去,只见高大的树木之上,果荚扭曲蜿蜒,沉甸甸地垂挂着。走近一看,树牌上赫然写着——“绒毛皂荚”
![]()
这个名字听来熟悉又陌生,原来,它正是我们常说的“皂角树”的一个变种。
好奇心让我扫了树下的二维码,不扫不知道,一扫吓一跳:绒毛皂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资料显示,全世界现存的野生绒毛皂荚,仅有6株,都集中分布在湖南衡山南岳区域,极为珍稀。它因果荚表面覆盖着黄绿色的绒毛而得名。
![]()
皂荚属植物本就稀少,全世界仅约16种,中国占6种2变种。能在植物园亲眼见到绒毛皂荚,真算得上是一次珍贵的缘分。
其实,皂荚树在乡下并不算陌生。我们习惯叫它“皂角树”。
小时候,常听大人训顽皮小孩时说:“你敢爬皂角树!”意思是太淘气,什么都敢试。
还有另一种说法:“像爬皂角树一样”,用来形容面对作业一筹莫展的呆态。可见在民间语境里,皂角树既可令人畏惧,也能成为生活化的比喻。
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也写到“高大的皂荚树”,那是他童年记忆里的一份欢乐。可见,皂角树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从不缺席。
![]()
站在树前,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皂荚树干上那一簇簇长长的棘刺。主刺棕褐色,粗壮坚硬,其上还分生出许多小刺,宛如鹿角一般。
这并非寻常小刺,而是枝条变态发育而成的“皂荚刺”。看着可怕,实则暗藏妙用。古籍称其为“天丁”“皂角针”,《本草纲目》记载它有活血、消肿等药效,民间常用于外科疮疡。
皂荚的果实价值更大。它含有丰富的皂苷,这种天然表面活性剂遇水能起泡,古人早就用它来清洗衣物和头发,被称作“天然植物肥皂”。
在云南、贵州一带,当地人还会采撷皂荚果,取出里面的种子食用,名为“皂角米”。米粒般大小,色泽淡黄,煮熟后晶莹柔糯,常被用作煲汤滋补。
![]()
皂角树,不仅入药入食,也走进了文人的诗句。
宋代杨万里曾写道:“皂荚树阴黄草屋,隔篱犬吠出头来。”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乡村闲适的田园图景。
在自然里,它是遮阴的大树;在文化里,它是生活的陪伴。
皂荚树,一面长满棘刺,令人望而生畏;一面却果实累累,给予人们生活的方便与希望。
连皂荚刺都有用,何况皂荚果?它提醒我们,世间万物并非单一面貌。或许,你眼中的“畏惧”,恰恰是别人眼里的“珍宝”。
![]()
你见过皂角树吗?
小时候,你家乡的老人是怎么形容这棵“带刺的大树”的?留言区聊聊你的故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