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之所以遭到部分厂商的抵制,根源可追溯至其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初期所引发的那场工资风波。
起初,马斯克曾计划为中国工人提供每月1万元的底薪,但这一标准在内部协商过程中被认为过高,最终被调整至8000元。然而,就是这一妥协后的薪资水平,却在业内掀起波澜。多家本土车企负责人集体表示反对,批评特斯拉抬高行业工资水平,导致自家工人流失,企业成本压力加剧。
在外界压力下,特斯拉不得不再次调整薪酬结构,将底薪降至5500元,并相应缩减部分福利。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随后,特斯拉因体恤工人劳动强度,尝试通过提高绩效奖金的方式,隐性增加员工收入。此举再次引发部分厂商的强烈反应,甚至被指责为破坏行业规则,不合理推高人力成本。
或许令特斯拉感到困惑的是,为何提高工人待遇反而成为众矢之的。本质上,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理念的冲突:特斯拉希望通过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和留住人才,而部分厂商则担心人才被高薪吸引而流失。这一现象也说明,在企业经营中,薪资水平的设定并非仅由企业自主决定,而是受到行业生态、竞争格局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马斯克或许从未料到自己会在中国市场陷入如此微妙的境地:给工人加薪会引发同行不满,降低电动车售价会遭遇联合抵制,即便主动压缩利润空间,也难获业内认可。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层矛盾。
当比亚迪凭借新能源车型实现单车利润8000元时,多数车企仍在盈亏线上挣扎。在这种背景下,特斯拉高达7万元的惊人单车利润,使其成为行业中的异类。有观点认为,部分车企试图通过联合施压限制特斯拉的降价空间,以此维护自身利益。
这种局面不禁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类似场景。上世纪80年代,大众桑塔纳初入中国时,德方原计划以8万元售价配装进口零件销售,但最终在上汽的坚持下,定价被抬高至20万元级别,为成本控制和品控留出空间。同样,丰田阿尔法在日本本土仅售30万元左右,进入中国后,却通过经销商炒作,摇身变为需要加价购买的百万豪车。
值得庆幸的是,特斯拉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定价惯例。其上海超级工厂的强大产能赋予了降价的底气,专利的开放推动了中国电动车产业的革新。若无特斯拉,中国消费者或许至今仍只能在“老头乐”升级版和虚高价格的高端电动车之间徘徊。
尽管面临15家车企的联合施压,特斯拉依然保持着自身节奏。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每一步都引发着行业震动。这个“鲶鱼效应”的制造者,不仅让中国消费者见识到电动车的真实价值,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员工和消费者的尊重,这或许正是特斯拉比某些中国车企更懂得疼爱中国用户的地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