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曾几,南宋时期的杰出诗人,虽身为书生,却怀有侠士般的情怀,他心系家国,反对议和,力主收复失地,积极参与张浚的抗金事业。
他疾恶如仇,在提举荆湖北路盐茶公事期间,面对降金叛将孔彦舟索要盐茶以充军资的无理要求,他坚决拒绝,不为胁迫所动。
他坚守原则,威武不屈,当鼎澧镇抚使利用职权强索盐利时,他毅然表示:“使吾畏死,则输彦舟矣。”(若我怕死,盐早就给了孔彦舟。)
他刚正不阿,风骨凛然,尽显士大夫的气节,作为他的学生,陆游对其人品极为尊崇,赞誉他“刚毅质直,笃于为义,勇于疾恶”。
在《曾文清公墓志铭》中,陆游也赞其“临大节而不可夺”,这种气节,在《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
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
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
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宋·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简译:
每年都期盼着中秋佳节的到来,然而年复一年,中秋时节却总是被雾雨笼罩,令人满心忧愁。
中秋前后三夜的清凉月色美不胜收,只可惜我这一生的心愿抱负,恐怕永远都无法实现了。
即便是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想来也需要银河之水来洗濯世间的污浊,月亮的残缺想必也该用玉斧来修整圆满。
昔日的京都和洛阳一带,已被胡人的尘土遮蔽,不知那里是否还能如浙江这般安宁祥和呢?
![]()
赏析:
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被废黜近二十年的主战派代表张浚,被宋孝宗重新启用,北伐再度提上日程。
同年四月,隆兴北伐正式拉开帷幕,退隐会稽山的曾几听闻此讯,欢喜不已,翘首期盼将士们凯旋归来的喜讯。
然而,由于宋孝宗用人不当,将领之间不合,互生嫌隙,导致军心涣散,毫无斗志,不久便以失败告终。
京洛百姓仍深陷失地之苦,月圆人未圆,故而隆兴元年的这个中秋节,于曾几而言,自是别有一番愁绪在心头。
![]()
这首《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既是曾几对北伐失败的隐晦批判,也是对收复中原的执着呼唤。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诗的开篇,运用循环往复的手法,描绘出时间的漫长与重复,营造出一种岁月悠长、循环无尽的氛围。
中秋月圆,象征着团圆与美满,更承载着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诗人每年都殷切期盼中秋节的到来。
彼时,曾几七十九岁,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半生守望,每逢佳节,总期待“雾雨”消散,然而却总被现实浇灭希望。
“雾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朝堂局势的阴霾,正如彼时收复失地的希望依旧渺茫。
“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颔联前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今年中秋节前后三个夜晚的皎洁月色虽美,却映照出诗人“一生休”的壮志难酬。
“癸未”即癸未年(1163年),这年中秋节,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夜,皆是清风朗月、赏心悦目的良辰美景。
然而,诗人却笔锋一转,发出“老夫怀抱一生休”的慨叹,人生迟暮,那无法实现的理想抱负,让他感到如此绝望与无奈。
曾几出身世家,父兄皆是进士出身,他亦是少年英才,22岁便考中进士,42岁参与张浚抗金事业,58岁因反对秦桧和议被罢官。
而后寓居上饶茶山寺七年,秦桧病死后,七十一岁的他才再度被启用,八年后宋孝宗主张北伐,却很快以失败告终。
“百年所已度强半,十事不能成二三”,年逾八旬,希望再度成空,自己还有多少时日可待?只怕有生之年,壮志终是难酬。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好不容易等到月朗风清的中秋佳节,却又心愿成空,举杯对月,怎能不愁绪万千?
![]()
“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颈联引用神话典故,既喻指清明世道需涤荡污浊,又暗含对破碎山河的修复之愿,同时也是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批评。
“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诗人认为即便如此,也需要用银河之水洗濯世间的污浊,精心呵护世间的美好。
“玉斧修”源自“玉斧修月”的神话典故,传说月亮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工匠用斧凿等工具进行修治。
诗人借此比喻南宋山河破碎,需要有能工巧匠般的人物来修复,这是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
他深知,南宋山河破碎,需要有能工巧匠般的人物来修复,可这样的能人,而今又在何处呢?
“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京”指北宋的都城汴梁,“洛”则是其陪都洛阳,此诗中代指北方沦陷区,“胡尘”象征着北方金人等外敌的侵扰。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偏安江南,建都临安,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被胡人占领,沦陷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以浙江为首的南方相对较为安定,故中秋月圆时节,诗人想到还生活在北方沦陷区的百姓,不禁发出“不知能似浙江不”的疑问。
与陆游一样,曾几一生念念不忘的亦是北定中原,即便年逾八旬,仍初心不改,每到中秋月圆之时,这份念想便愈发强烈。
廉颇虽老,壮志犹存,曾几虽年迈,但豪情依然,他心系苍生,担忧国家的命运,更同情和牵挂沦陷区的百姓。
![]()
后记:
曾几这首七律,情感深沉,艺术精湛,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写,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这位历经北宋覆灭、南宋偏安的诗人,以月为镜,将个人际遇与家国命运,熔铸为一首沉郁顿挫的七律。
诗中“凉月风光三夜好”可视为其晚年生活的写照:尽管政治环境恶劣,他仍能在茶山寺的清幽中觅得片刻宁静。
但“老夫怀抱一生休”之句,又流露了他内心的痛苦:收复中原的理想,恐终其一生都难以实现。
曾几这首中秋咏月佳作,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的月色,既是自然美景的象征,也是家国理想的投射。
他的诗,就是他的心声,是他深沉的家国情怀,那轮中秋明月,见证了他的壮志未酬,也见证了他的忧国忧民。
参考文献:
《茶山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