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黑糖文字局,很多文章被删的极快,请设置为星标以获取稳定推送。
文/程不糖
当一个富人决定不负责任时,他就不再是人了,而是马路上随机播撒灾祸的瘟神。
国庆假期的第三天,知名车评人陈震驾驶着他心爱的劳斯莱斯闪灵,在北京万寿路完成了一次逆行撞击。千万豪车撞得粉碎,安全气囊悉数弹开,现场照片如同车祸模拟的教学素材。
一个以评车、懂车为生的人,最终用一种最愚蠢、最低级的驾驶方式,证明了再好的车也救不了一个失控的驾驶者。而他肇事的对象,一辆白色国产新能源车,驾驶舱血迹斑斑,驾驶员生死未卜。
/壹/
一个专业的厨子,最大的丑闻是在自家后厨吃坏了肚子。一个专业的语言学家,最丢人的事是写错别字。那么一个封神级的车评人,能给自己职业生涯带来毁灭性打击的,莫过于在一条普通的城市道路上,用逆行这种驾校学员都会被教练骂到狗血淋头的方式,把自己送上热搜。
我们总以为这些人每天摸着几百万上千万的方向盘,理应是人车合一的化境,结果现实告诉我们,他们可能也会方向感不好。
陈震老师亲自下场,用一块撞烂的、价值不菲的铁疙瘩告诉我们,他对汽车的理论知识再丰富,也顶不住脑子里的积水多。
当然也或许是我们误会他了。与其说他是在肇事,不如说他是在做一次沉浸式的、颇具牺牲精神的车辆测评。他在测试劳斯莱斯闪灵的被动安全,测试安全气囊的弹出速度,测试京A牌照能不能在物理撞击中提供额外的防御光环。
从结果来看,测试很成功,车很硬,气囊很弹,就是对方车辆和车主的心理阴影面积有点大。
这事的可笑之处在于,它戳破了一个巨大的泡沫。那个由无数慢镜头、华丽辞藻和专业术语堆砌起来的“大神”形象,被一次低级得不能再低级的失误瞬间干碎。
我们嘲笑他的技术,但或许真正可怕的,不是他不会开车,而是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根本不需要“好好开车”。
/贰/
很多人会说,有钱人买豪车,不就是图个安全吗?这话说对了一半。更准确的表达是,财富为他们购买的,是一种名为“事故豁免权”的东西。
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
一个普通的工薪族, 开着他15万的家用车, 不幸遭遇了同等严重的事故。接下来他要面对什么?首先是与对方车主、交警、保险公司无休止的扯皮;然后是车辆维修或报废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这笔钱可能是他一两年的家庭总收入;如果再有人受伤, 医疗费用更是个无底洞。在此期间, 他可能因为处理事故而耽误工作, 甚至丢掉饭碗。一次车祸,足以让一个中产家庭的生活瞬间崩盘。
你设想一下,如果那个被撞的是你,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在,我们把主角换成陈震。车撞了,还是辆千万级的劳斯莱斯。他需要做什么?或许什么都不需要。他的法务团队会处理纠纷,全球顶级的保险公司会搞定赔偿。
这辆闪灵撞废了,他的车库里还有法拉利、保时捷和一堆别的“代步工具”。他甚至都不需要为此感到沮丧,因为这次事故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内容素材”,未来可以在视频里、直播中反复提及,成为一个彰显身份和经历的谈资,在粉丝的“震哥牛逼”中获得二次乃至三次的流量变现。
你看,同样的事故,对穷人是灭顶之灾,对富人,却只是一场小小的“内容付费”。
当一个人知道,无论发生多么糟糕的交通事故,最坏的结果自己也能轻易承受时,他对规则的敬畏心自然会大大降低。与其说陈震是在驾驶一辆车,不如说他在玩一场开放世界游戏,开着付费的“无敌外挂”。他可以随意尝试各种危险动作,因为他知道,就算游戏角色“死亡”,现实中的他也能满血复活,甚至还爆了一地装备。
这种财富带来的安全感,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它甚至被铸造成了物理定律,冷冰冰地刻在了车辆的钢板里。
/叁/
一般人讨论汽车安全时,我们总是在聊气囊、钢材强度、主动刹车这些东西。这些当然重要。但我们忽略了一个最原始、最残酷的因素:重量。
假设你去买车,预算有限,你可能会在1.3吨左右的大众朗逸和1.4吨的丰田之间犹豫。它们的安全配置大同小异,碰撞测试成绩也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你觉得很公平。
但陈震的劳斯莱斯闪灵,重量是大部分人不了解的:
2975公斤。
这个将近3吨的数字可能有点抽象,它相当于两辆朗逸叠在一起,还多一点。
当这个庞然大物以逆行的方式向你冲来时,你车里的那十几个安全气囊、高强度车身结构,意义已经不大了。这不再是一场交通事故。它变成了一场冷兵器时代的重骑兵对轻步兵的冲锋,结果早已注定。
每年进行无数次碰撞测试、全球最权威的机构之一——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经过对数万起真实事故的统计分析,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在两车对撞事故中,重车驾驶员的死亡率比轻车驾驶员低了近60%。
这个数字清晰地告诉我们,当财富的差距大到可以体现在车辆的吨位上时,物理定律就会亲自下场,为阶级差异进行最公正、也最残忍的背书。
你的生命安全系数,在对方刷卡买单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决定了。你以为你是在和另一个司机共享道路,殊不知,你只是对方用金钱构筑的移动堡垒前一个脆弱的障碍物。再往下说,可能就要点名具体的汽车品牌了。想想还是算了吧,毕竟我们都开着车,都活在这个体系里。
当一辆车的设计哲学,已经从“如何保护车主”滑向“如何碾压对手”时,我们就该问问,究竟是谁在给这种哲学鼓掌了。
/肆/
鼓掌的,是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
陈震的车祸,看起来像一个个例,却映照出整个“汽车媒体”与“汽车文化”行业原罪的轮廓。
这个行业的核心工作,就是系统性地、持续地模糊汽车的本质。它们把一个重达数吨、能够在几秒内加速到致命速度的钢铁机器,包装成了一个关于梦想、身份、自由和男子气概的成人玩具。
他们告诉你这台车百公里加速有多快,却很少提及它在市区里撞到一个行人所需的刹车距离有多长。
他们渲染这台车的引擎声浪有多么悦耳,却从不让你倾听事故中金属扭曲和骨骼碎裂的声音。
他们用特写镜头展示昂贵的真皮和实木,营造出一种奢侈品般的幻觉。让你忘记了,在时速80公里的碰撞中,这一切都会变成锋利的、致命的碎片。
整个行业都在合谋贩卖一种驾驶幻想。在这个幻想里,道路是专为陈震这样的人铺设的赛道,规则是用来打破的,而其他交通参与者,都是模糊的、需要被超越的背景板。他们把对速度和力量的原始崇拜,转化为消费主义的圣经。
把他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坏人,或许太错怪他了。他更像一个完美的瘟神,一个由这种病态文化精心喂养出来的、最典型的厄运缠身。
万寿路上的那声巨响,撞碎的不仅仅是一辆劳斯莱斯。它撞碎的是整个行业精心编织的谎言。当幻想的泡沫破裂,现实的坚硬裸露出来,我们才发现,为这场昂贵幻梦最终买单的,永远是那些只想安安稳稳开车回家的普通人。
上路的时候,还是躲着点瘟神,自求多福吧。
(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