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
图牌由豆包生成
请问技术何来?——评项某刚的一条微博
文/海北尬生
项某刚又在微博上放了厥词,说莫言没有价值,却又在捧张一鸣,我们直接放图片上来:
![]()
对这个人我了解也有一段时间,但从来没打算好好写文章写他一下:有什么可写的?他说自己是学文科的,可是他真的懂文科吗?他出去跑到科技方面去给人指点江山,结果往往是他认为不行的事人家能干成,他认为大有希望的东西却是鸡肋。
他似乎对电子方面情有独钟,但说实话,要真是对这些东西有研究是个内行,早就专心致志做研究去了,而不用跑到网络上来大放厥词,挣的钱只会更多。所以恰恰是因为他真的搞不了技术,也不懂技术,所以才出来靠骂人混碗饭。我敢说要是有人当面见着他,扔给他一支标着色环的电阻,他读不出这个电阻是多大;扔给他一只二极管,他也不知道哪边是头哪边是尾。
类似的,他说自己是学文科的,但恐怕也学的都是一脑袋糨子。比如这种谬论,事实一塌糊涂,见解一文不值,煽动民粹带节奏倒有一套:
![]()
我之前写过,里面说对他我没什么可说的,因为一言以蔽之就是个流氓加混子。这个评价恐怕也能应用到项先生身上,因为但凡不是流氓,不会如此庸俗无聊;但凡不是混子,也大体能找份正经工作。倒退个十几年二十几年,这种人就是社会上所谓的闲散人员,无非是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他们能够靠着骂街博人眼球,混碗饭吃而已,居然也能出名。
所以我们还是回归到刚才的第1张图片,说说为什么这是错的。我和他不一样,我说话激烈也好,难听也好,至少都能给出那么几条原因证明自己不是在发泄情绪,而是说的是事实。
我的问题很简单:技术为什么能成为技术?为什么能够走出实验室,变成我们货架上的产品?难道只是因为理科生的努力吗?
真正搞科研的都知道,能够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再摆上货架的东西,恐怕只是万中之一不到,当然这事项某不太可能懂,他什么时候自己正经做过研究?技术想要走出这一条路,关键是要有商用的价值,而商用的价值往往都来自于制度和社会结构引起的需要,这就显然是文科生的领域。因此要真论技术开发,文科生虽然不直接参与技术的研究,却仍然处于上位,制造着技术的土壤,最终决定着究竟是什么技术能够成为我们看到的商品。
就比如说有人说“蒸汽磨带来了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但实际上这话大有问题。首先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产生远远早于蒸汽磨的产生,这是事实,其次就是逻辑的问题:正如米塞斯所说,是因为先有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带来了蒸汽磨的需要,于是才能产生蒸汽磨。所以不是产品带来社会,而从来只是社会带来产品。
要真说蒸汽机,古希腊的希罗早在2000多年前就推出了一款汽转球,就是像一个球壳中充入蒸汽,再给它安装两个中心对称的喷嘴,蒸汽从喷嘴中喷出产生反作用力,就可以带动球壳绕着一个轴旋转。这其实已经有点我们今天的蒸汽轮机的意味,只不过因为没有需要,希罗的这个发明最终只是一个玩具。
真正实用的蒸汽机的产生与采矿业深有关系。随着采矿的深入,会有地下水漫出,于是就需要抽水。使用马匹或人力抽水成本很高,而且不堪重负,于是煤矿主开始寻求用机器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是先有采矿业为支撑的工业社会,产生了需要,然后才有蒸汽机。第1台蒸汽机在1698年由法国人巴本做出,而第1台实用型的往复式蒸汽机被瓦特发明出来,已经是1782年。在这期间,工业界一直持续关注着蒸汽机的发展,也一直不断的为这样那样的蒸汽机项目进行投资,也正是这样不间断的投资才让蒸汽机能够在这样长的一个时间尺度上继续完善。
所以真从历史的角度,恐怕米塞斯说的是对的:先有社会制度,先有社会基础,然后才有技术,特别是商用的技术。
我们再来到项某刚经常奋战的电子和it领域看一看。他当然崇拜这些写软件,卖芯片的人,也想拿着这些人把包括他在内的文科生贬得一文不值。可是他从来没有问过,这些写软件或者造芯片的人究竟因何而产生。
![]()
图源网络
比如说芯片,我们今天的芯片不管是几纳米,其实仍然都是晶体管。要说起晶体管,其实可以算是苏联人和美国人同时发明的,都在1947年。所以美国人和苏联人都面临着电子管和晶体管的选择,最终结果是众所周知的:美国暂时依靠电子管,但各个企业都集中力量研究晶体管,最终推动了计算机的小型化,并由乔布斯这样的人制造出了最初的家用电脑,把计算机和高性能芯片普及到千家万户。
苏联却从来没有走这样的一条路,因为以他们的那种制度,根本就不需要家用计算机,企业单位用的计算机也不需要小型化。更重要的是,苏联的科技几乎全部围绕着军工而非民用展开,而晶体管在军工上至少在上个世纪50年代没有什么优势。当时的晶体管还没有多么的小型化,把电子管进行小型化,仍然是很诱人的想法,尤其是正如我之前的文章不止一次提到的,晶体管计算机抗干扰能力差,特别是无法应对核辐射等情况。
所以出于军事的目的,赫鲁晓夫在1958年综合比对了电子管和晶体管后下达了一条著名的命令:“真空电子管在核电磁脉冲下的生存性能比晶体管要强,苏联以后不要搞晶体管,集中力量搞电子管小型化。”
这话当然后果是致命的,苏联的晶体管计算机从此一蹶不振,直到今天都还得从洗衣机之类的地方拆下来芯片装到导弹上。不过平心而论,赫鲁晓夫说的话前半句并没有错,问题只是后半句。这后半句颇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感觉,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路径的单一化。美国当时军方也在用电子管,但是民用公司仍然在加大力度研发晶体管计算机——美军最多只能管得了他们的军队,管不了这些公司,他们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但此后再在苏联研究晶体管,恐怕首先是政治不正确的问题,这就没人再敢碰了。
当然苏联的计算机科学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但终究还是吃到了缺乏政策支持和缺乏市场化商用化前景的亏。比如说苏联曾经研究过很有意思的三进制计算机,这个东西其实很有前景。我们目前的计算机都是二进制的,这是因为二进制比我们人类常用的十进制比起来更贴近计算机的逻辑。进位制下的每一个数都相当于一个状态,人可以用10个手指头轻松表达出10个状态,但对于计算机而言,最直接的状态就是电路的通和断,只有两个。于是,主流计算机都是二进制。
但从数学角度,最贴近常数e的进位制是最高效的,e的值是2.718,不是个整数,因此最贴近这个值的整数3,其实才是最高效最紧凑的计算机进位制。三进制也并非不能用电路表达出来:电路的断开当然是一个状态,通电后是电流的正向和反向又对应两个状态,加起来就是三进制。
但是三进制计算机和既有的二进制计算机的程序是不兼容的,需要为之开发新的语言和编程逻辑,而这需要大量的需求才能构建出来一个完整的市场,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偏偏苏联没有家用计算机这种可能,所有的计算机都是针对于军方或者科研单位,需求其实很有限。因此本来颇有潜力的三进制计算机就在政府的资助下半死不活地研究了一段时间,随后就销声匿迹。
所以项某刚所崇拜的那些人,其实都是这么来的。他们有能力当然是有能力,但这并不是他们成功的唯一关键。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得到社会和制度的各种各样的支持。中国可能有马斯克或者黄仁勋这样的人吗?或许从能力上有,而且很多,但我们绝对不会看到中国的马斯克或者黄仁勋,因为显然他们能成功并不单纯是因为他们有能力。社会的支持和制度的建设显然都是文科生的领域了,这不会多么直接,不会多么立竿见影,因为它层次更深,但也恰恰是因为层次更深,所以我们可以期望通过这方面的建设获得比单纯研究技术更大的成就。
所以听完这样的故事,再看项某刚写的这种话,就觉得简直傻气冒得可爱:
![]()
有人给项先生送一雅号曰“项中专”,我觉得中专生大可不必挨此骂,在我父母那一辈,中专生,特别是电力这样的行业的中专生,就业是包分配的,毕业就有铁饭碗,因此当年的中专生也都是有大学生的水平的,能上电力这样行业的中专不但不丢脸,反而还颇值得骄傲。项先生这些话用鲁迅的一句话就能回复:“这些声音,可以吓洋车夫,但是无力保存国粹的,或者倒反更丢国粹的脸。”
作者:海北尬生,因其尝求学于北海之北,每不顾环境而放尬言,故起此名也。喜航天,爱读书,本学理工,爱好文学。
~the end~
本周日上午10点,二湘将与马国川老师在直播间聊一聊? 欢迎预约。
![]()
投稿请加微信:duijiudangge63
美国英国本科研究生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tellarAdmi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