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排协正式公布《2025-2026中国排球超级联赛竞赛规程》,备受关注的新赛季排超联赛揭开神秘面纱,从参赛规模到赛制设计,从外援政策到人才培养布局,全方位的升级调整,让这届联赛成为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一届,而“选拔人才”更是贯穿所有政策的核心目标,为奥运周期后的中国排球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新赛季最直观的升级体现在参赛规模的大幅扩容,51支队伍的报名数量创下近年新高,较上赛季增加5支,且首次形成A、B两级分层竞技格局,覆盖范围远超以往。A级联赛汇聚了国内最顶尖的竞技力量,女排方面,江苏、上海、辽宁、天津等七支上赛季A级老牌劲旅稳坐阵中,上赛季B级优胜队伍河南女排成功升A,进一步充实了A级阵营;男排则由上海、保定、天津等传统强队与升A的辽宁男排共同构建核心竞争力。B级联赛则承担起“人才蓄水池”的关键作用,不仅包含四川、浙江、云南等俱乐部队伍及降级的深圳女排,更纳入了19支青年队与3支高校队伍——南京师范大学女排,以及南昌大学、中山大学男排的加入,打破了专业联赛与校园体育的壁垒,让大学生球员得以站上顶级赛事舞台,为中国排球挖掘更多元化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与储备层面,赛事规程的细节设计处处体现“给新人机会”的思路。各队运动员报名名额从以往的18人扩充至25人,教练组最多可报8人,既缓解了主力球员的赛事消耗压力,也让边缘球员、年轻小将获得更多随队训练和参赛的机会。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赛季首次设置赛季中转会窗口,2026年2月11日至24日期间,球员可完成一次跨队调整,配合2025年12月10日23:59前完成国际转会的时限要求,不仅让各队能根据赛事进程灵活优化阵容,也为年轻球员提供了在不同队伍、不同战术体系中锻炼的可能,加速个人成长。![]()
外援政策的差异化调整,则在提升联赛竞技水平的同时,为本土球员创造了“以赛代练”的优质环境。成年队普遍执行“每场最多上场2名外援”的基准规则,既保证了国际高水平球员带来的技术冲击,又避免了外援过度挤压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男排俱乐部额外享有特殊加成政策:若2024年向国家男排挑战者杯输送球员,且该球员后续加盟意大利、波兰、俄罗斯、土耳其或日本顶级联赛,俱乐部可将外援上场名额增至3人,这一设计既激励俱乐部支持球员“走出去”开阔视野,也通过更高强度的外援对抗,倒逼本土球员提升竞技能力,尤其对年轻球员而言,与外援同场竞技的经历,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国际赛场节奏。![]()
赛制优化则让人才选拔的过程更具科学性与挑战性。B级联赛创新采用“分类竞赛”模式,青年队与高校队先通过赛会制决出前6名,再与成年队共同冲击季后赛,这种“以老带新”的对抗模式,让年轻球员在与成年选手的较量中快速积累实战经验,暴露短板并及时改进。升降级环节引入“挑战赛”机制,A级第8名与B级第一名通过“一场定胜负”决定最终归属,避免了直接升降级的单调,也让每一场比赛都充满悬念,更能考验队伍的综合实力与年轻球员的抗压能力。![]()
从51支队伍的多元构成,到给新人机会的规则设计,再到提升竞技水平的外援政策,新赛季排超联赛的每一处升级,都紧紧围绕“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这一核心。对于处于新旧交替关键期的中国女排而言,这样的联赛环境无疑是最佳的“练兵场”——年轻球员能在实战中快速成长,教练组可近距离观察球员表现,为国家队选材提供更全面的参考。随着2025年12月13日女排联赛、14日男排联赛先后开赛,这场横跨近四个月的排球盛宴,不仅将为球迷带来精彩对决,更将成为中国排球复兴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人才培育土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