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书圣”王羲之的字以潇洒妍美、雅隽内敛著称,很少有“放飞自我”的时候。正因此,不少人如韩愈、李白、张怀瓘、王镛等都批评他的字“俗媚”“女郎才”“无大气象”。事实上,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王羲之传世的狂草作品极少,世人不知。
![]()
启功先生曾根据梁武帝评语“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以及各大丛帖中所藏的王羲之草书作品做过一个总结:王氏同样可作大草,且水平高超,大开大合,可以视为张旭、怀素狂草笔法的“源头”。
![]()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曾掠走过一部署名王羲之的狂草真迹,此作便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也是目前全球仅存于世的王氏狂草。学者经过考证认为,此作应是“草圣”张旭集王羲之字所写而成,因为不论是笔法的水准还是对晋人草法的还原,也只有他能够做到。
![]()
此作一出,颠覆了大众对王羲之的认知,原来他也能写出这样具有张力、纵逸狂肆的作品。此作为纸本册页,共5折、10页,每页纵约34厘米、横约23.2厘米,总计2.3米长,共260余字,字径大小不一,在3至6厘米之间。
![]()
从细节处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典型的技法,如尖锋入纸、调转中锋、提按自然、绞转、内擫等,通过加大提按幅度与行笔速度,使笔画产生前所未有的表现力。笔画遒劲如锥入沙,逆势涩行,呈现自然波动,将篆隶中锋与草书流便结合,使每一笔都成为情感的载体。
![]()
笔势连绵,产生节奏性,连而不缠,断而意连,更注重“势”的流动性,同一笔画在不同位置呈现完全不同的形态,比如卧钩,有用圆转裹锋,有用方折顿笔。结字欹侧取势,形成“险中求稳”的张力,每个字都具动态,重心的偏移与复位构成视觉上的对比。
![]()
此作中字与字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排列,而是通过大小、欹正、疏密的对比形成“字组”,超越了单个字的结字,将一行乃至通篇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王羲之之前,草书虽有张芝“一笔书”,但基本未脱离章草的隶意。但这部作品草法已然成熟。
![]()
此作直接影响了张旭、怀素、黄庭坚乃至明代徐渭“笔底明珠无处卖”的狂放书风,笔画的奔涌、结字的奇崛,“狂而不怪、放而有法”,突破束缚,成为情感的直接投射。我们临摹此作不仅可以学到正宗的晋人草法,纠正用笔不规范、单薄的弊病,还能杜绝江湖气。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