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桃频频现身于丹青,皆因它自古被视作“长生果”,承载延年益寿、康健常驻的祈愿。其象征远不止于此:祥瑞、家兴、人和,皆被一并纳入桃香之中。刘秀荣大师笔下的寿桃皆“寿、福、吉、喜”:年丰寿永、福泽绵厚、吉星高照、喜事常临。
![]()
扑面而来的“鲜”
展开《仙品也》,似有带露的桃香扑面而来。画面上一杈桃枝,坠着五个挤挤挨挨的寿桃在枝头,桃尖被洋红轻轻一点,仿佛清晨第一缕曦色把“鲜”字直接按到脸上。秀荣大师是我国天花板式的评剧大家,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饱经风霜舞台艺术的历练,造就了她的审美别具一格,不作全景,却偏让这一杈枝叶铺天泻地,而使得纸外之空皆化为香馥果园。她以“旺”渲染整个画面,用层层叠叠、嫩绿欲滴的叶子,映衬五个鲜红的桃子似在阳光下随风而逐,瓜瓞绵绵。这是刚从王母蟠桃园遗落枝头的“即景”。
一桃一景
画中五桃,如五子登科。最左上者先声夺人,通体披绛霞,红得像六月晚晴天边的最后一抹火云,被光一照,仿佛少年得意,风华正茂。比肩而栖的第二桃,是“将熟”,喻“少壮”,半侧身躯像腼腆书生,把脸藏在袖里,却让一抹淡金从耳际泄露,预告将来的甜蜜。第三桃承“天枢”之位,色浓,腹线圆满,隐现细碎麻纹,如豁达老者,笑纹里藏尽故事。第四桃被嫩叶、深绿叶轻轻半掩,似把自己藏在帘影里,以“藏”求“含蓄”,与大片浓叶形成“捉迷藏”之趣,只让阳光吻到耳垂,羞得透出一层玫瑰光。最下一桃被娇叶托举,棱线微鼓,像深山剑客,不言不语,却藏一股内敛的甜劲,越品越浓。五桃并置,五味五色,共用一条气脉——那道自左下斜贯而上的“叶脉洪流”,把嫩叶、鲜桃连成一条昂扬动势,呈“五星连珠”之祥。
以“旺”写“望”
画寿桃的人一茬接一茬,要想逃脱“三桃赠蝠、五桃伴芝”的老调很难。秀荣大师却灵机一动,另辟蹊径:把“桃”放到前台,也把“活”字推到台前——让叶子替寿星呼吸,于是,画面处处是生机勃勃。
她先拿七成画幅给叶子唱主角,以浓墨压下,重墨居中,淡墨扫上,使“厚”里见“透”。
运笔上,侧锋一劈就是一片叶,中锋一挑便是一条筋,飞白一扫就是杈一枝,潇洒的就像她在《胡风汉月》舞台上的留下的天籁之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颜色上,她偷偷在叶背抹一钩冷绿,叶面却留一丝赭暖,光影一撞,立刻把叶片的“向光性”逼了出来。于是,满纸的“旺”不仅仅是红彤彤的鲜桃,还有绿到发亮的憧憬——对未来的渴望,对生机的礼赞。
把桃“鲜”锁在一瞬
俗手画桃,往往艳得发腻,且没有生机。就好像桃子从树枝上摘下来而又放了一年,失去光鲜、失去岁月的静物,勾不起人们的思绪。秀荣大师独辟蹊径:善用纸面留白当“高光”,再以洋红局部提尖,把桃的色度停在“熟透而不烂”的零界。
最难的是“夹色”——两颗桃之间,她趁湿拖一条极浅的赭线,像偷塞一张薄宣纸,前后立刻错出呼吸缝;桃与叶接壤处,又先铺一抹微黄叶肉当“缓冲区”,避免红绿冲撞。“高光”的着色艺术把五桃的“鲜”紧紧锁在将熟未熟的一瞬,堪称“时间保鲜术”。
字里春酒,墨间人情
画左,飞出十六字行草:“志君先生之居”“甲辰春”“秀荣画赠志欣题”,三处停顿,却暗合“寿”之三阶:
“志君先生之居”——点受画人,尊其居也,是为“寿者”;
“甲辰春”——点作画时间,春为四时之始,是为“寿日”;
“秀荣画赠志欣题”——点创作动机,画者赠、题者志,二人合奉一桃,是为“寿意”。
题款行云流水,用墨饱满,如春风一缕,把祝嘏之辞吹进画面,把“赠”与“祝”的体温,紧紧地留在纸面。让画面之“鲜”与字里之“春”互为注脚——桃是春酒,字是杯盏,饮者不在当场,却于展卷之际,被悄悄祝了一杯。
从“仙桃”到“人桃”
中国书画特别注重“借物见道”。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身兼三职:天庭里,它是西王母三千年才肯熟的禁果;灶王墙上,它摇身变成替老百姓讨口彩的“长寿替身”;诗人笔下,又成了报春的邮差——“桃花依旧笑春风”。秀荣大师把这三职叠合成“人间寿桃”:以“鲜”破“仙”,让仙桃回到人间;又以“旺”写“寿”,让“寿”不再仅仅停留在长命百岁的概念上,而又叠加生命活力;更以“春”引“信”,把寿桃化作一年一度的“时间之信”,提醒受画人:今日非唯增寿,更是生命重启。
![]()
▲刘秀荣(右)、张志欣(中)、江志君(左)合影
把“寿”折进一页春风
《仙品也》是精品佳作,不见一石一鹤一祥云,但见一枝青叶包住了“千年寿意”。《仙品也》仿佛又寄托岁月对生命的耳语:“愿你熟透,却不腐烂;愿你鲜红,却不俗艳;愿你被枝叶托举,也被时间温柔。”秀荣大师与志欣老先生携手把这句耳语折进画里,也折进读者的胸口——原来“仙”不在蓬莱,而在你我互赠的一缕桃香;原来“寿”不是加法,而是把每一个清晨都留在“将熟未熟”的那一秒。
注:刘秀荣,女,河北阜城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者:江志君(正高级经济师。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原收藏鉴定委员会理事;中国文化信息协会艺术品收藏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鉴定评估中心副主任、文献专委会主任;河北省艺术品鉴定与评估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