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即将走向灭亡?
在2023年9月《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预测:
随着大陆板块持续移动,所有大陆最终会碰撞并融合成一个被称为“终极泛大陆”的超级大陆。
![]()
而那个时候的地球气候,可能会变得极其恶劣,以至于像我们这样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都将难以继续生存。
那么,这个预言是真的吗?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
科学家说的 “终极泛大陆”,其实是基于地质学和气候学模型提出的科学猜想。
简单讲就是他们预测在很久很久以后,现在分开的各个大陆会重新凑到一起,变成一整块超级大陆。
这个说法主要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一个团队,2023 年他们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了项研究,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地球地壳板块过去和现在的移动方向,顺着这个趋势算出了未来的变化。
![]()
不过大陆要凑成一块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成的,得花好几亿年的时间。
首先非洲大陆会慢慢往北挪,最后撞上欧洲,它们中间的地中海会被挤得彻底消失,还会鼓起来形成特别高的山脉。
之后澳大利亚也会往北飘,最终和东南亚撞在一起并成一块。这时候南极大陆也会出人意料地离开南极那块地方,往北移动扎进印度洋里。
![]()
到最后,因为地球地壳里出现了新的俯冲带,就是密度大的大洋板块会钻到大陆板块底下的那种情况。
大西洋会慢慢收缩直到完全消失,美洲大陆就会和已经合并好的 “非亚大陆” 碰到一起。
大概 2.5 亿年后,所有大陆就都连起来了,形成一个围着一片内陆海,也就是剩下的印度洋的超级大陆,这就是 “终极泛大陆”。
![]()
科学家说,这个新大陆一旦形成,地球环境就得面临大麻烦。
首先天气会变得极端炎热,超级大陆形成的时候会引发很多火山喷发,冒出大量二氧化碳,再加上 2.5 亿年后太阳的辐射量会比现在强 25% 左右,全球平均温度会比现在高很多。
研究模拟显示,那时候地球大部分地方白天温度能超过 50℃,内陆沙漠边上甚至可能达到 70℃。
![]()
这么高的温度再加上潮湿,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来说是个大考验,会严重突破身体能承受的极限。
而且大陆正中间会变得特别干旱,变成大片沙漠,植物根本没法生长,全球的粮食系统肯定会崩溃。
模拟结果还说,到时候适合哺乳动物生存的陆地面积可能还不到现在的 8%。
![]()
除此之外,太阳的亮度其实一直在慢慢变高,对地球会有很强烈的影响。
但人类之前干过不少 “糊涂事”,往空气里排了好多能破坏臭氧层的东西,最主要的是氟氯化碳,以前老冰箱、喷雾剂里基本上都是这个。
臭氧层就像地球的 “防护罩”,能把太阳里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挡住,可这些物质会把臭氧分子弄坏,让防护罩变薄弱。
![]()
后来全世界意识到问题严重,一起签了《蒙特利尔议定书》,限制生产和使用这些东西,但这些污染物在空气里能 “活” 很久,影响一时半会儿消不了,科学家说南极的臭氧层得等到 2070 年左右才能恢复到健康状态。
这两个事碰到一块儿就麻烦了,会给地球带来一连串难题。
![]()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紫外线伤害变厉害。本来臭氧层能吸收 97%-99% 的紫外线,可它一旦变薄,再加上太阳本身辐射变强,地面的紫外线就会大大增加。
对人来说,这可不是晒黑那么简单,皮肤癌的风险会明显上升,尤其是恶性黑色素瘤这种危险的类型,白内障的发病率也会跟着涨,有研究说平流层臭氧每少 1%,全球白内障病人可能就会多 0.6% 到 0.8%,而且紫外线还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让人更容易生病。
![]()
对植物和生态系统来说,伤害也不小。
超过一半的植物都会受过量紫外线的影响,像豆类、瓜果这些农作物产量会下降,就连咱们常吃的玉米都是如此,有研究分析 1992 到 2018 年中国春玉米的产量,发现极端紫外线事件每多 1%,玉米产量就会降 0.72%,要是再遇上干旱或高温,减产更严重。
![]()
水里的生物也难逃一劫,浅海里的浮游生物会变少,这些小东西可是海洋食物链的底子,它们一少,鱼类、贝类的产量就会跟着下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都会受影响,而且紫外线还可能打乱昆虫的交配习惯,进一步搅乱生态平衡。
更麻烦的是,增强的太阳辐射会改变海洋和大气的循环,像亚热带地区可能云会变少,阳光直接照在地面上,温度就更高了,这样一来降雨分布也会变,有些地方洪涝越来越多,有些地方却老闹干旱。
![]()
要是这些问题一直恶化下去,长远来看地球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严酷。太阳亮度按 10 亿年的尺度算会增加 10%,虽然慢但从不停歇。
要是臭氧层这种防护系统再被削弱,地球平均温度会一直涨,极端高温会越来越常见,很多地方的温度会突破生物能承受的极限。
农业肯定会受重创,不光玉米,各种农作物都可能大幅减产,要是碰上极端紫外线加干旱,玉米产量甚至可能降五成以上,到时候很可能引发全球粮食危机。
![]()
慢慢的,很多物种因为适应不了这么快的环境变化会灭绝,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也就保不住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只能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上做起,比如说平时买东西的时候,多留意一下包装上有没有 “无氯氟化碳” 的标志,这种标志意味着产品里不含那些会啃食臭氧层的坏东西,像冰箱、空调、发胶这些常用品里都可能有讲究。
家里的旧冰箱、空调要是想换掉,可千万别随便卖给收废品的就完事了,这里面藏着叫 “消耗臭氧层物质” 的制冷剂,得请专业师傅上门把这些东西抽出来妥善处理,不然一泄漏到空气里,一个氯原子就能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太可惜了。
![]()
要是开汽车的话,给空调做保养维修也得挑对地方,得找那些有制冷剂回收设备的维修点,现在不少地方都有专门的回收机器,能把旧冷媒收起来再利用,既不污染环境还能节省成本,可不是件小事。
保护臭氧层其实和应对全球变暖是连着的,咱们平时减点碳,也是在帮地球降温。
要是家里条件允许,装套太阳能板真是个好选择,甘肃有户农民家里装了之后,月均电费从 150 块降到 80 多,两年还攒下一万块,简直是 “晒着太阳挣钱”。
![]()
就算装不了太阳能板,日常也能处处减碳,比如每周少开一天车,多坐公交地铁,要是路程近,骑共享单车还能锻炼身体。
还有节约用电,看着是小事,积累起来效果惊人,随手关灯就不用说了,买家电认准 “一级能效” 标志,一个 LED 灯泡比老式白炽灯省七成以上的电,用几年下来省的电费都能买好几个灯泡了。
可能有人觉得这些事太小了,做了也没用,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
国家之前淘汰那些破坏臭氧的物质,30 年就避免了 26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这背后都是无数企业和个人的努力。
咱们每个人做的一点点改变,比如选对一件商品、多骑一次车、种一棵树,看似是涓涓细流,可千千万万人加起来,就能变成改变时代的磅礴力量,让臭氧层慢慢恢复,让地球不再那么 “发烧”,这些都是咱们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财富。
![]()
羊城晚报——《科学家计算出人类灭绝日期:哺乳动物在地球生存史可能已过半,2.5亿年后面临灭绝》
![]()
南方都市报——《科学家计算出人类灭绝的日期,届时全球面临极端高温和高湿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