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音乐舞蹈史诗《胜利之歌》在华珠肇庆(四会)校区第三次公演

0
分享至

“中国人都是硬骨头,死也不做俘虏!”喊声落地的瞬间,饰演狼牙山五壮士的陈旨敏从台阶上跳下,膝盖重重磕在舞台边,眼镜碎成几瓣。身边,其他饰演壮士的同学一个一个跳下,为了保证演出效果,他们一落地就匍匐起来,黑暗的侧台边,他们听到援军的喊声在靠近。

这是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音乐舞蹈史诗《胜利之歌》的第三次公演现场。9月29日,国庆节前夕,这一晚,三千多名2025级新生的掌声,成就了600余名演职人员共同的勋章。

《胜利之歌》的体裁是音乐舞蹈史诗,全长90分钟,18个节目,严格按照1931-1945年的抗战十四年历史进程,选取代表性事件加以创作。它没有主持人,没有传统报幕,音乐、舞蹈、诗歌、AI影像层层递进,仿佛把观众直接扔进历史现场。



首演即引发镜头追踪的“300平方米红绸海啸”再度出现——15X20米长的红绸从后台拉出,仿佛血海覆盖整个舞台,观众在血红色里完成一次“沉浸式呼吸”。一百封手写抗战士兵家书再度递出,很多新生第一次经历这种“被点名”的瞬间,有人当场落泪。



事要从2024年的冬天说起。校团委在制定新一年工作要点时,把“以高水平原创文艺作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写进了第一条。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沿用2021年《复兴之路》的成功经验,继续采用音乐舞蹈史诗体裁,但这一次,要把镜头对准1931—1945年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校团委书记陈欣杰领下了这个任务,在寒假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交出了4万字的台本:18个节目、7次《义勇军进行曲》的复现、300㎡红绸、一百封家书、600人矩阵,有人担心能否完成任务,他笑笑说,“人少,就只能把创意做到极致。”



于是,600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组织的学生被拉进同一条时间轴。退伍大学生和国旗护卫队,把木制步枪舞出了战术枪操的凌厉;青年媒体运营中心用AI大模型复原四行仓库、滇缅雨林,把1937年的硝烟叠映在2025年的LED屏上。真正让人落泪的是一个个细节。在《青年怒火》里,流亡学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



在《岭南旗帜》里,东江纵队女战士张涛牺牲后,被柱状光束“定格”,向观众挥手告别。每一次定格,都是一次身份折叠——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收信人、守墓人、接旗人。



《胜利之歌》第二次公演,是在广州(从化)校区为2025级新生演出。第三次公演,是在肇庆(四会)校区,这里是大部分2025级新生的报到地,近3000名新生第一次观看《胜利之歌》。当台上台下3000人同时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很多新生在黑暗里悄悄擦泪。一位来自贵州的新生说:“我第一次知道,1937年离我这么近。”



在筹备第三次公演期间,导演组发出了两份面向2025级新生的特殊邀约。广州(从化)校区的12名男生参演《壮士悲歌》,为了演绎好战争场面,他们在一周内学会成套动作,吴闻均饰演中弹牺牲的战士,几次重重摔在台上,编导老师说他“简直就是打算摔到观众心疼为止。”



来自大湾区影视学院的20名女生,在新生合唱大赛中被导演组选中,参与了合唱《在太行山上》,在紧张的军训任务中,他们只用2天就适应了风格与原来所学完全不同的伴奏。



演出的尾声,《保卫黄河》的旋律无缝衔接,突然转进了《义勇军进行曲》。3000余名新生纷纷起立,和台上谢幕的几百名演员一起唱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像一条脉搏,每隔几分钟就跳一次,最终把整场演出的心跳全部同步到国歌的节拍。大屏幕的蓝天白云上,先后出现了三个标语“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总导演、校团委书记陈欣杰常说,《胜利之歌》不是“排”出来的,是“协同”出来的。学校把“五四机制”写进项目章程,那就是党委统领、团委主抓、师生共创、社团协同、社会共享的五维协同,又用一条线串起“课程—社团—舞台—社会”四环联动,让每一环都有人盯、有资源、有考核。



首先是党委领导,党委赵凤书记亲自挂帅,多次组织听取导演组工作汇报,对节目创编工作亲自指导,时常关怀师生创编团队的后勤保障,真正成为节目创编的坚强依靠。其次是团委统筹,校团委设临时党支部+项目办,实现双轨并行,支部管思想、项目办管进度。4万字台本被拆成17个“节目包”,一包一负责人、一包一倒计时,全部挂图作战。再次是师生共创,课堂即剧组、作业即节目。思政教师与编导教师“双师同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直接开进排练厅;学生在排练中拿学分、拿素拓分、600名演职人员里72%第一次登台——舞台变成最大的一门“公选课”。最后是社团协同:一个节目对应一个“项目社团”,国旗护卫队承包枪操节目,广播台承包所有音诗画节目,初心艺术团、红星合唱团更是演出主力。一年间,全校组织社团活跃度实现45%的增量,靠的就是“节目包干制”——谁认领、谁出品、谁登台。



五维协同、四环联动——《胜利之歌》用一套“五四协同”算法,把宏大叙事拆成可量化、可复制、可考核的“高校原创文艺育人”标准件,让每一次掌声都能回流入课堂、回流到人才培养的洪流里。



2025年6月28日,《胜利之歌》演出结束第二天,摄影师小王把56G的排练素材存在U盘里,悄悄放在陈欣杰的桌面,U盘标签只写了一行铅笔字:“别剪,留着哭”。8月26日,新学期工作会议结束,陈欣杰把各组织、各节目负责人召回,关掉所有灯,只留一束追光,“9月再演,你们还跳吗?”台下沉默三秒,有一个顽皮的声音第一个喊:“跳!跳到我再也跳不动为止。”黑暗里,有人开始抽泣,声音很小,却像1938年的炮火一样清晰。陈欣杰的导演手册,最后一页写着不知哪位学生留下的一行小字:“如果你们在剧场里哭了,请记住眼泪的温度——那是1931到1945年,中国没有暖气的冬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关注华珠生活,传播华珠文化。
480文章数 3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