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第五届隶书展的最终名单揭晓,因违规、抄袭等问题,最终入展作品较原计划空缺34件。这一现象引发书法界广泛讨论,负面影响恶劣。也促使我们思考:在当代书法创作水平普遍提升的背景下,展览机制是否也应与时俱进?笔者有以下想法,与各位同道分享、交流!
1、当代书法展览的新特征
与往昔不同,当下的书法展览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绝大多数展览已取消评奖制度,改为入展制,这本身就说明参展作品之间的艺术水准日益接近;
其二,在各级展览的评审中,评委们普遍反映,除少数顶尖作品外,大量作品处于“可上可下”的水平区间,取舍之间往往取决于评委的个人偏好或当时的评审状态。
这些特征告诉我们:书法艺术在新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书法教育的普及和创作水平的整体提升,那种水平悬殊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体水平趋近的新创作格局。
2、建立递补机制的必要性
鉴于上述变化,我们恳切建议中国书协考虑建立展览递补机制。具体而言:
设立备选作品库:在评审过程中,建立得分排序的备选作品名单
明确递补条件:当入展作品因违规、抄袭或作者自动退出等原因出现空缺时,按序递补
制定规范流程:设定递补时间节点,确保展览筹备工作顺利进行
这种机制既是对创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也能保证展览的完整性和艺术水准。毕竟,那些因毫厘之差落选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并不逊于最终入展作品。
3、适当扩大入展规模的时代需求
同时,我们也建议考虑适度扩大入展规模。当前各级展览的入展数量与几十年前相比,竟然不升反降!让人匪夷所思。然而:
书法创作队伍已扩大数百倍
作品整体质量显著提升明显
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关注度空前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适当增加入展名额,既是对书法创作繁荣现状的客观反映,也能激励更多书法工作者潜心创作。
4、具体实施建议
我们理解任何制度改革都需要周密考量,因此建议:
先以个别展览作为试点,积累经验
建立科学的递补评审细则
适当调整展览规模,如从现有的200余件逐步增加至500件左右
保持“宁缺毋滥”原则,确保艺术质量不因数量增加而降低
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创作者的精心钻研,也需要展览制度的不断完善。建立递补机制、适度扩大入展规模,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公正地展现当代书法创作的真实水平。
我们期待中国书协能够拿出改革的勇气和智慧,让书法展览真正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平台,而不是制约创作活力的桎梏。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书法展览机制是时候跟上步伐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