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晚,一场承载着传统底蕴与时代活力的“秦风雅韵”扬琴重奏作品专场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歌剧舞剧厅圆满举办。这场由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与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联袂打造的艺术盛宴,不仅是陕西扬琴界顶尖力量的一次集中亮相,更是新时代民族器乐“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
音乐会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以悠扬琴韵为新中国成立76周年华诞献上了一曲兼具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的赤诚礼赞。西安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民乐系、作曲系等部门领导,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张效敏等学会领导,以及省内多所院校领导及兄弟学会代表莅临,欣赏了这场扬琴艺术的盛宴。音乐会由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进、高莹洁主持。
![]()
立团启新:铸就陕西扬琴艺术发展的“文化坐标”
音乐会启幕前,陕西省扬琴艺术团成立仪式的举行,成为整场活动的“文化锚点”。
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赵新芝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艺术团的成立绝非简单的机构组建,而是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号召的具体行动,旨在构建“专业传承、人才培育、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扬琴艺术发展体系,为陕西民族音乐事业注入专业化、规模化的新动能。
![]()
随后,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张效敏为陕西省扬琴艺术团授牌。这不仅标志着陕西扬琴艺术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更象征着地方民族器乐艺术与时代同频、与文化共振的坚定步伐——这块牌匾,既是对过往传承成果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扛起“弘扬秦地文化、传承民族雅乐”使命的庄严承诺。
![]()
曲目匠心: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激活文化生命力
当晚的11部作品,以“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地域彰显”为脉络,构建起一幅立体的扬琴艺术文化图谱,每一曲都是一次对民族音乐边界的拓展与深化。开篇的《花好月圆》以合奏形式拉开帷幕,用丰富的音色层次诠释传统节庆文化的当代表达;而《弹词三六》和《旱天雷》则深挖传统民乐的文化根脉,以细腻的演奏让百年古曲在现代重奏形式中焕发新韵,展现出中华传统音乐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
本土文化的彰显成为本场音乐会的核心亮点。扬琴八重奏《秦韵》以秦腔“欢音”为灵魂,通过“垫板—慢板—快板—尾声”的四段式结构,将陕西戏曲的豪迈与细腻、高亢与温婉熔于一炉,以扬琴为载体激活了地方戏曲非遗的当代活力,让秦川大地的文化基因在琴弦上鲜活流淌;东北风格的《秧歌》则以扬琴特色技法展现了不同地域民族音乐的跨域对话,彰显出中华音乐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
![]()
更具突破性的是对“跨界融合”的探索。改编自迈克尔·杰克逊经典的《犯罪高手》,打破了民族器乐与流行音乐的壁垒,以扬琴六重奏结合打击乐及肢体动作,让西方节奏与东方琴韵碰撞出震撼的视听火花;日本作曲家上松美香的《风》经改编后,既保留竖琴的华丽指法,又融入南美节奏,体现了东方乐器演绎世界旋律的创新尝试,印证了民族音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开放格局。而《匆匆那年》《Dancing Leaves——天秤座》《圈》等现代作品,则充满现代气息,构思新颖,让扬琴艺术更贴近年轻受众。
![]()
余韵悠长:为民族器乐振兴提供“陕西样本”
音乐会的最后一曲,当全场演奏家们共同奏响《我和我的祖国》,熟悉的旋律与悠扬的琴韵交织,台下观众自发跟唱,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在剧场内激荡共鸣。这一刻,音乐会已超越“演出”本身,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共情。演出落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不仅是对演奏家技艺的肯定,更是对民族音乐创新发展的热切期待。
![]()
琴韵终有尽,文脉永流传。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呈现,更是民族音乐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破圈生长”的生动缩影。随着陕西省扬琴艺术团的深耕实践,陕西扬琴艺术必将以更鲜活的姿态、更开阔的格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奏响更响亮的“中国声音”,书写民族器乐振兴的崭新篇章。
(秦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