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全球顶流的酒,咱们脑子里蹦出来的,多半是法国的葡萄酒,苏格兰的威士忌,或者日本的清酒。中国的白酒,在国内是绝对的主角,但往世界舞台上一放,好像总隔着一层东西。这问题不少人在琢磨,中国白酒如何走向世界。
先得说个大背景。一个国家的消费品能成为全球顶流,背后站着的,往往是这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子。你看那些国际大牌,基本都来自发达国家。每一个牛逼品牌背后,都有一段他们国家走上巅峰的影子。咱们很少见到来自土耳其、波兰的名牌,也是这个原因。
这些年,随着咱们国力往上走,中国品牌在很多领域确实闯出来了,比如手机、家电、新能源汽车,都开始被世界认可。这说明啥?说明土壤开始肥沃了,种子有机会发芽。白酒想走出去,这个大势是越来越有利了。
但光有大势还不够。咱们得看看,欧美那些名酒,到底是怎么成为名酒的。这事琢磨透了,对中国白酒有启发。
它们的成功,可不是偶然。那是一部持续了几个世纪,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软实力”植入史。
比如法国的干邑和白兰地,起点就带着“皇家御用”的光环。从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开始,法国宫廷的奢华与优雅,使其成为了欧洲的标杆。贵族们喝什么,上层社会就跟风喝什么。这种与“精致”、“高贵”的深度绑定,是最顶级的品牌故事,历经王朝更迭,却沉淀成了文化基因。
所以,欧美名酒的全球化,是国力、文化、资本和标准制定权数百年合力作用的结果。
它不仅仅是一瓶饮料,更是一个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的文化符号和价值体系。理解了这一点,再回头看中国白酒,就能更平和一些。我们的白酒,在过去几百年主要深耕于东亚文化圈,其内涵和西方主导的现代全球体系有隔阂。我们过去没有迫切需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述自己。
那么,具体到中国白酒本身,有几个坎得迈过去。
头一个,就是品牌故事怎么讲。咱们的白酒,历史底蕴其实更深,比如,自1573年就开始酿酒的窖池,传承七百多年的酿酒技艺,都是实打实的“活国宝”。但过去讲故事的方法,可能有点“硬”。
怎么把这么厚重的历史,转化成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都觉得有意思的叙事,是个大学问。不能光说“我历史悠久”,得让人感受到这历史里的温度、匠心和独特的美。
再一个,是产品的美感,尤其是外在的呈现。这瓶子一拿出来,得让人眼前一亮,觉得酷,有设计感,同时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还不能土气。
审美这个东西,是能跨越语言障碍的。日本清酒在这方面做得就挺聪明。像獭祭,它的瓶子设计简洁现代,又透着一股日式的精致感,放在高级餐厅里一点也不违和。它成功地把一种东方的、日本的审美,用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表达了出来,让大家先接受了它的“好看”,进而想去了解它的“好喝”。
说到獭祭,它把酒做得更清澈,口感更清爽,更符合现代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口味。它还特别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跟高端餐饮、时尚领域搞联动,慢慢就把自己从一种传统饮品,变成了代表日本现代精致生活的符号。这说明,走出去不能固步自封,得有所调整,有所创新。
回过头看咱们中国白酒。最近看到国窖1573携手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雁鸿打造的中秋“福光溢彩”艺术作品,感觉路子就有点对了。
![]()
它没直接硬邦邦地推销酒,而是通过一件融合了花丝镶嵌和琉璃烧制这些非遗技艺的艺术品,来讲中秋的故事,讲团圆祈福的文化,顺便带出品牌的历史底蕴。
这个作品,顶部的琉璃月冠刻着运酒出海的图,象征中国浓香白酒一百多年前远渡重洋斩获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中间的桂树代表生命繁荣;底部的海浪寓意酒香远播。这东西做得确实漂亮,金碧辉煌,又有东方韵味,一看就是花了心思的。
这种操作,其实就踩在了几个关键点上。一是用艺术说话,美感是共通的,容易吸引眼球。
二是把品牌文化植入了传统节日和非遗技艺里,显得有深度,不空洞。
三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不再是干巴巴的广告,而是一个可以欣赏、可以传播的艺术品。这比单纯喊口号要高级得多。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这背后,其实还藏着更深一层意思。
上世纪日本崛起后,输出了独特的日式美学,简约、侘寂,影响了全球的设计界。现在咱们国家发展起来了,也需要定义和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式美学。这种美学不是复古,而是传统的现代化表达,是能让世界看懂的“中国风”。
国窖1573这次尝试,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用琉璃、金丝这些传统材料,做出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作品,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还有一个挺关键的问题,可能有点敏感,但值得讨论,就是酒精度数。中国传统白酒度数普遍偏高,这对于刚开始接触的国外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个门槛,口感太烈,不容易接受。
日本清酒在推广初期,也经历过调整口感、降低部分产品度数的阶段,以适应更广泛的市场。中国白酒要想真正走向世界,是不是也得考虑在保持核心特色的同时,开发一些更易饮、更贴合国际流行口感的产品线?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但可能是扩大受众面不得不走的一步。
说到底,中国白酒走向世界,核心可能不在于强行让老外理解咱们所有的酒桌文化和高浓度口感。而是要找到那个巧劲,也就是“利用全世界都看得懂的艺术语言,传递中国的传统美感”。
先让人家觉得你的东西美,有品味,有故事,进而对你这个品牌产生好感和好奇。就像交朋友,得先有共同话题,才能慢慢深入了解。
国窖1573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推出的非遗艺术作品,就暗合了这个趋势。它没有急于卖酒,而是在经营一种美学形象,构建一种文化联想。
![]()
![]()
![]()
![]()
![]()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当“中国白酒”和这种精致、高雅、有深度的东方美学划上等号的时候,距离它成为全球顶流的日子,可能就不远了。
这条路很长,需要更多的尝试和耐心,但方向,似乎已经比较清晰了——国家形象背书、文化价值输出和行业话语权构建。不妨给中国白酒一些时间,相信它会用更符合这个时代的方式去实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