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平遥电影展步入中期,红毯的喧嚣与开幕的热闹渐渐沉淀,真正的观影氛围开始在古城中悄然生长。
走在青石板路上,总能听见三三两两的观众热烈讨论着刚刚落幕的影片;在街头巷尾、在影厅后排、在咖啡馆氤氲的香气里,影迷与创作者不期而遇——有时是简短的合影签名,有时则是关于某个镜头、某句台词的深入交流。这种因电影而生的亲密感,让秋日里的平遥显得格外温暖。
这座千年古城,正悄然蜕变为一座打破银幕界限的“电影之城”。在这里,银幕上的梦想与古城里的现实交织,流动的影像与真实的生活彼此渗透、相互呼应。
![]()
在随后的两天内,我又陆续观看了五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其中有四部是亚洲首映,为观众带来了最新鲜的影像体验;还有一部更是荣获本届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影片。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让我看到了电影作为艺术的无限可能——既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前沿探索,亦有成熟的作者表达。
以下是一些观影时的片段记录与短评。
![]()
![]()
文:邬思存
责编:万年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果然》
![]()
评分:3/5
摄影团队无疑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从场景的精心挑选、布景的细腻设计,到灯光氛围的精准营造,无一不体现出专业水准。
无论是公园里蜿蜒小径与人物姿态的巧妙呼应,还是阳台上静止身影与楼下流动车影的动静交织,都展现出极具巧思的视觉构图。若仅作为一部影像作品或艺术装置来看,它的美学表达无疑是成功的。
然而,回到电影本身,其叙事层面的薄弱却难以忽视。人物关系交代得模糊不清,台词也显得生硬拗口,演员的表演在部分段落中略显刻意,未能完全融入情境。
题材上,影片以极为克制、内敛而隐晦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年轻女性从怀孕到堕胎的心路历程。大量固定镜头记录下她在狭小空间中的蜷缩、侧卧、呼吸与挣扎,令人联想到黄骥导演的《石门》中同样冷静而充满张力的身体叙事。
通过沉默与留白来呈现女性在生育与堕胎之间的艰难抉择,本是常见且必要的表达策略。但这一手法的有效性,建立在观众对情节与人物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
遗憾的是,本片在故事尚未讲清之前,便频繁使用停滞的镜头与漫长的静默,非但未能强化主题,反而容易让观众感到疏离,甚至陷入困倦。
留白不等于空洞,克制也不应沦为表达的匮乏——这或许是本片在艺术探索与叙事完成度之间,仍需寻找的平衡点。
《迷失之地》
![]()
评分:4/5
关注无国籍群体、探讨国际人道议题的电影,总是多多益善。
本片以孩童视角切入罗兴亚人的流亡经历,截取他们从缅甸、泰国到马来西亚短短28天内的颠沛流离。分离与死亡往往在回头的瞬间降临,来不及悲伤,只能不断祈祷。
贯穿全片的手持摄影尤为动人——镜头随着孩子在夜色中奔逃,在海浪中沉浮。其中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姐弟俩在甘蔗地里偷窃被发现,孩子向远处奔跑,镜头稍作停顿后,毅然追了上去。
这一选择令人动容,正是摄影机的这份执着,让观众得以获得一种具身化的体验,感受那些难以言说的恐慌与无助。
影片没有叙述者,也没有明确的主角,开头与结尾都是一场儿童游戏:“数到十就来找你”,都是弟弟蜷缩着等待姐姐来寻。只是,开头熟练找到弟弟的姐姐已经逝去,这段由弟弟独自承载的逃亡记忆,是否还能被谁发现?
《杀手》
![]()
评分:3.5/5
这部动作类型片可谓精准击中爽点——动作设计凌厉带感,摄影运镜充满张力,配乐更是恰到好处地烘托氛围,全程观影体验如过山车般畅快淋漓。
影片在剧情架构上相当成熟,采用经典的“倒计时”模式来把控节奏,是好莱坞大片惯用却有效的叙事手法。整体完成度之高,让人难以想象这竟是导演的长片首作,其驾驭商业类型片的能力令人惊喜。
故事中,“买凶杀人”被巧妙地包装成一条“外卖”的产业链,堪称对当代资本逻辑一次荒诞而又犀利的隐喻。不过,人物塑造较为老套:男主负责耍帅,女主负责蠢萌,这点上来说可能打动不了年轻观众,核心受众的年龄层会往上推移。
《总统的蛋糕》
![]()
评分:5/5
不愧是入选戛纳导演双周的作品,整体质感与艺术完成度都令人赞叹。影片在主题和视角上与《迷失之地》有相似之处,都以孩童的视角呈现流民困境,并以一场游戏贯穿始终,但在叙事层次与艺术表现上实现了显著超越。
影片构建了一条清晰而富有张力的主线:贫民女孩拉米娅被抽中为总统生日制作蛋糕,这一设定本身就如一个精巧的戏剧引擎,逻辑自洽且充满叙事潜力,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剧情推进悲喜交织,节奏把控精准,欧·亨利式的转折不断将观众拉入这个既真实又充满寓言色彩的世界。
随着拉米娅为制作蛋糕从贫民窟走向城市,影片也在她穿梭街区的过程中,侧面映照出更加广阔的社会图景,这点上面延续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精神脉络。
特别值得细品的是贯穿首尾的“瞪眼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谁先眨眼谁输,而拉米娅总是输给男孩萨义德。这不仅是她性格的生动写照:善良急躁、常因莽撞酿祸;更可视为对电影本质的巧妙隐喻。
当我们将“眨眼”视为一种生物本能,电影作为静态银幕上的运动影像,何时才真正获得生命?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当它承载的不再是表演而是命运,当它关注的不再是技巧而是人本身——在凝视与共情之间,电影实现了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
《世外》
![]()
评分:4/5
这部动画在视觉呈现上堪称一流:画风唯美,色彩运用大胆鲜明,角色造型极具辨识度与记忆点,令人不禁期待其周边产品的市场潜力。动作场面同样出色,分镜流畅动感,特效制作精良,整体制作水准无疑属于行业顶尖。
影片构建了一个名为“世外”的宏大世界观——那是亡魂等待转生的中间之境。遗憾的是,尽管设定引人入胜,多数剧情却仍发生在“人世间”,未能充分展开这个本可大放异彩的想象空间。相比之下,《大鱼海棠》在类似概念的挖掘与呈现上就显得更为深入。
故事跨越女孩的三段转世,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试图在写实历史与奇幻想象之间取得平衡。然而,动画本身强烈的形式感与高度风格化的表现手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题材应有的厚重与真实感。
影片的核心主旨关乎“自我宽恕”与“生命价值的确认”,但其表达方式却带有鲜明的日式印记——人物皆因无心之过而陷入无尽的愧疚和自责。这种“自刎美学”的叙事逻辑,在强调生命韧性、重视现实伦理的中国文化语境中,或许会引发些许观感上的疏离。
![]()
在平遥与大咖合影
![]()
![]()
书本记者在现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