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桂北的薄雾,洒在融江长安水域的水面上,岸边早已人头攒动。欢呼声、呐喊声与江面上传来的鼓点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场盛大的交响乐,在 2025 年国庆与中秋双节交汇的日子里,为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奏响了最激昂的乐章。这里,正在上演一场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民族豪情的体育盛宴 —— 广西龙超・2025 年融安龙舟公开赛暨第二十四届长安龙舟大赛。从 9 月 30 日拉开帷幕到 10 月 2 日圆满收官,三天时间里,融江两岸成为了欢乐的海洋,近万名群众与游客汇聚于此,见证着 225 支龙舟劲旅、4000 余名运动员在逆水中挥洒汗水、奋勇争先,也感受着这座小城独有的节日氛围与文化底蕴。
![]()
提及融安龙舟赛,熟悉它的人总会先想到 “传承” 二字。这场赛事并非一时兴起的热闹活动,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根基的文化符号。追溯其起源,最早可至清朝末期,彼时的融江沿岸,百姓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有了划龙舟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兼具竞技性与观赏性的体育赛事,成为融安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2018 年,融安龙舟赛被正式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认定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肯定,更让这份传承有了更坚实的保障;2023 年,它又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从地方走向全国,向更多人展示着传统民俗与现代体育融合的独特魅力。如今,第二十四届长安龙舟大赛的举办,更是让这份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耀眼的光芒。
![]()
走进赛事现场,最先被震撼到的便是那无与伦比的规模与气势。225 支参赛队伍,涵盖了壮、汉、苗、瑶、侗等多个民族,不同民族的运动员身着各具特色的队服,脸上洋溢着同样的热情与坚定。他们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将,多年来始终坚守着对龙舟运动的热爱,每一次挥桨都充满力量;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向往,在赛场上展现着新一代的活力与担当。
![]()
4000 余人的庞大参赛阵容,不仅是融安龙舟赛影响力的体现,更彰显了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共庆佳节的美好画面。在报名阶段,许多队伍为了能参与其中,早早便开始筹备,从选拔队员到日常训练,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有来自乡镇的队伍,队员们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个体户,平日里忙于生计,却依然抽出时间集中训练,只为在赛场上为家乡争光;也有企业组建的队伍,将龙舟精神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以竞技的方式凝聚团队力量。
![]()
本届赛事在项目设置上颇具匠心,共设有传统组 27 人龙舟赛、传统组 12 人龙舟赛、公开组 12 人龙舟赛、青少年组 12 人龙舟赛和混合组 12 人龙舟赛五个项目,所有项目均为 800 米逆水直道竞速。“逆水” 二字,为比赛增添了不少难度,也让竞技性更强。要知道,在顺水中划行尚且需要队员们默契配合,逆水而行则更考验团队的凝聚力、耐力与爆发力。800 米的赛道,每一米都充满挑战,运动员们不仅要克服水流的阻力,还要在高速划行中保持节奏一致,稍有不慎便可能落后。
![]()
传统组的设置,保留了龙舟赛最原汁原味的风貌,27 人龙舟上,鼓手、舵手与划手各司其职,鼓点是前进的指令,舵手掌控着方向,划手们则随着鼓点整齐划一地挥桨,每一次桨叶入水,都激起阵阵浪花,推动龙舟向着终点疾驰。青少年组的加入,更是意义非凡,它为龙舟运动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了解并热爱这项传统运动,让非遗文化在代代相传中得以延续。混合组的设置则打破了性别限制,男女队员并肩作战,展现出 “巾帼不让须眉” 的风采,也让比赛更具看点。
![]()
除了丰富的项目设置,赛事的奖金规模也备受关注。本届赛事总奖金达 70 余万元,其中传统组 27 人龙舟赛第一名奖金 5 万元。这样的奖金设置,不仅是对运动员们努力的认可与激励,也从侧面反映出融安龙舟赛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在不断提升。对于许多参赛队伍来说,奖金并非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在赛场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以及与其他队伍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合理的奖金设置也让赛事更具竞争力,促使各支队伍在训练中更加刻苦,在比赛中展现出更高的竞技水平,为观众带来更精彩的视觉盛宴。
![]()
比赛期间,融江两岸的氛围更是热烈到了极致。从清晨开始,就有群众陆续来到岸边占据有利位置,有的带着小板凳,有的举着国旗,还有的自发组成啦啦队,准备为心仪的队伍加油助威。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岸边的人群越来越密集,近万名观众将融江两岸围得水泄不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 “人墙”。当龙舟从起点出发的那一刻,岸边瞬间沸腾起来,“加油!加油!” 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观众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江面上的龙舟,每一次龙舟的超越、每一次距离的拉近,都会引发阵阵惊呼与欢呼。有老人带着孩子前来观赛,一边观看比赛,一边向孩子讲述着融安龙舟赛的历史故事;有年轻的情侣手牵手,在欢呼声中感受着节日的浪漫与激情;还有来自外地的游客,举着手机、相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想要将这份震撼与喜悦分享给更多人。
![]()
在众多参赛队伍中,有几支队伍格外引人注目。来自融安县长安镇的一支传统组 27 人龙舟队,是当地的 “老牌劲旅”,曾多次在往届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了备战本届比赛,他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了高强度训练,每天清晨五点多,队员们便会准时出现在融江边,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体能训练、技术训练与团队配合训练。鼓手老李已经参加了十届龙舟赛,他说:“敲鼓不仅是为了给队员们打节奏,更是为了传递力量,每一次鼓点都要敲在大家的心坎上,让大家劲往一处使。
![]()
” 舵手小张是队里最年轻的队员,虽然年纪小,但经验却很丰富,他表示:“逆水行舟,舵手的责任重大,必须时刻保持专注,根据水流情况及时调整方向,确保龙舟能沿着最短的路线前进。” 在比赛中,这支队伍果然不负众望,凭借着默契的配合与强劲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功闯进决赛,虽然最终未能夺冠,但队员们脸上依然洋溢着笑容,他们说:“能和这么多优秀的队伍同台竞技,已经是一种收获,明年我们还会再来!”
![]()
青少年组的比赛同样精彩绝伦。来自融安县某中学的青少年龙舟队,队员平均年龄只有 16 岁,他们是赛场上最年轻的身影,却展现出了不输成年人的毅力与勇气。训练期间,孩子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每天放学后都要进行两个小时的训练,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阴雨绵绵,从未间断。队长小林说:“刚开始训练的时候,觉得划龙舟特别累,手臂酸痛得抬不起来,好几次都想放弃,但看到队友们都在坚持,我也咬牙挺了过来。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这项运动了,它让我学会了坚持,也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在比赛中,这支青少年队伍虽然速度不是最快的,但他们始终保持着整齐的节奏,拼尽全力划好每一米,岸边的观众们也为他们送上了最热烈的掌声,为他们的坚持与成长喝彩。
混合组的比赛则充满了惊喜与感动。一支由企业员工组成的混合组队伍,队员中有男有女,年龄最大的已经 45 岁,最小的只有 22 岁。在训练过程中,男女队员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男队员们主动帮助女队员提升体能,女队员们则用细心与耐心提醒大家注意动作细节。比赛当天,女队员们表现得十分出色,她们的动作标准而有力,丝毫不逊色于男队员。最终,这支队伍取得了混合组第三名的好成绩。队员王女士说:“能和大家一起站在赛场上,我感到非常荣幸。一开始我还担心自己会拖队伍的后腿,但队友们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通过这次比赛,我不仅感受到了龙舟运动的魅力,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融安龙舟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双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更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赛事让更多人了解到融安龙舟赛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尤其是让青少年群体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体育事业发展角度来看,赛事为广大龙舟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了龙舟运动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普及与发展,也提升了融安县的体育竞技水平。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近万名游客的到来,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游客在观看比赛的同时,还会前往融安县的各个景点游览,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如融安金桔、融安滤粉等,进一步提升了融安县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10 月 2 日下午,随着最后一场比赛的结束,广西龙超・2025 年融安龙舟公开赛暨第二十四届长安龙舟大赛圆满落下帷幕。颁奖仪式上,获奖队伍的队员们手捧奖杯与奖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岸边的观众们也为他们送上了热烈的掌声。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但融江两岸的热闹氛围依然没有散去,人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着比赛中的精彩瞬间,分享着观赛的喜悦与感动。
这场跨越三天的龙舟盛宴,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较量,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盛会,一次民族团结的庆典。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民俗与现代体育的完美融合,看到了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也看到了融安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蓬勃生机。正如融江的江水奔腾不息,融安龙舟赛的传承与发展也将永不停歇。相信在未来,融安龙舟赛会以更加精彩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吸引更多人走进融安、了解融安、爱上融安,也让这份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民族豪情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那些在赛场上挥洒的汗水、呐喊的激情、收获的友谊,也将成为所有参与者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如同龙舟上的健儿们一样,奋勇向前,永不言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