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走进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监管指挥中心,巨幅电子屏幕上交替跃动着全市土地、矿产、规划等数据,织就一幅自然资源数字化管理“动态指挥图”。屏幕前,榆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高级工程师张青正专注地测试着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阳光透过百叶窗洒落在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与精准的标注,无声诉说着这位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与梦想。
![]()
2019年,随着市级机构改革,带来了职能优化、业务融合、服务效能提升等新挑战,自然资源管理亟须突破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硕士毕业的张青主动请缨,加入市资源规划局信息化建设专班,开启了她在数字浪潮中的筑梦之旅。
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张青多次前往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衔接政策要求、争取技术指导;与建设团队扎根会议室,认真梳理工作需求,科学研判平台缺项,持续开展平台升级工作。在她的努力下,最终形成基础信息平台模块设置更全面、逻辑架构更合理、系统运行更高效、数据管理更安全、实际操作更便捷的全新平台管理模式,全面推动资源规划领域管理数字化、科学化。该平台也因成效显著,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学技术成果。
2019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期间,面对全市2万余平方公里的核查面积和传统人工巡查的低效困境,张青和团队日夜攻关,仅用1个月就成功研发出无人机举证飞控平台。在该平台的加持下,单日人均举证图斑数量从30个跃升至150个,累计节约外业举证资金900余万元。这项创新不仅助力榆林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提前完成,更推动了自然资源“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的构建。如今,无人机巡查、电子围栏预警等技术协同配合,构筑起覆盖全市的“智能监管天网”,为解决煤矿越界开采违法行为监管中存在的“发现难、取证难”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在业务协同改革的前沿阵地,张青同样展现出敢为人先的魄力。2023年,她作为主要负责人推进“一码管地、一码管房”改革,以不动产单元代码为“数字纽带”,打通了从用地预审到房屋首次登记的近10项业务环节,平均压缩审批周期90天以上。这项改革成果入选自然资源部年度创新案例,被建议在全省复制推广。更值得称道的是,凭借在地籍管理领域的突出贡献,张青被选入全国地籍调查工作专班,参与编写《地籍图编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等国家级标准,实现了从“地方实践”到“国家标准”的跨越。
如今的张青,是榆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高级工程师,也是“榆林市科技英才”“陕西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且手握1项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但她始终保持着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份热忱。“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我们唯有不断奔跑,才能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张青说。
通讯员 王甜甜 冉肖静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