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今年70了,每天菜都不敢放盐,买的酱油放在橱柜都落了灰,结果最近总觉得头晕、没力气,连下楼买菜都气喘吁吁。我是哪里做错了吗?”在社区义诊现场,李大爷的疑问让台下不少老人纷纷点头,大家或许都遇到过类似的困扰。多年以来,“少吃盐”“饮食清淡”早已变成了多少家庭饭桌上的“健康口号”,但最新的一项覆盖全球181个国家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却让这一观念迎来巨大转折。
![]()
吃盐真的越少越健康吗?你或许已经习惯了一日三餐无盐几乎当饭吃,“高血压、肾脏病、心血管”,这些危险词汇总与“吃咸”绑定。但2023年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覆盖181个国家的研究令人意外:钠摄入量过低的人反而寿命更短,而每日钠摄入3-5克者预期寿命最高。尤其是日均钠摄入如果低于2克,死亡风险反增。这和大家以为“盐越少越好”完全相反,引发了关于“极端控盐可能危害健康”的新讨论。
“极端控盐”不但无益,还可能暗藏风险其实,钠是人体维持渗透压、参与神经传导、促进肌肉收缩的必需元素。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运动过后衣服上那层白色盐霜?那就是随汗液迅速流失的钠。一旦身体缺钠,可能出现手脚发麻、头晕、抽搐、甚至生命危险。北京某医院近期就接诊过一位常年“清水煮菜”的运动年轻人,仅仅一次跑步结束后突然晕倒,最终诊断为严重低钠血症。
![]()
再看老年群体。72岁的李爷爷患有高血压后,听说“要严格控盐”,半年下来无盐饮食,结果体检发现血脂异常、血糖波动大,医生明确指出:“极低盐饮食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甚至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碘摄入问题。我国众多地区为碘缺乏区,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盐为加碘盐。长期拒绝食盐,除了缺钠,还容易埋下甲状腺肿大、儿童发育障碍的隐患。
每天摄入多少盐才算适当?“5克口诀”请记住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健委的科学建议是: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5克。形象点说,就是啤酒瓶盖(去掉垫圈)正好一盖面的量。可别被这数字迷惑了,这5克可不是只来源于炒菜放的那点盐,还包括酱油、味精、香肠、包装食品中的“隐形盐”!比如100毫升酱油含约1.6克盐,连带薯片、饼干、腌菜,都能让每日摄盐“悄悄超标”。
![]()
日常可以“聪明用盐”,比如炒菜快出锅再加,这样咸味更明显,用量反而减少;购买包装食品时盯住营养成分表,钠含量每100克低于300毫克优先选;外出用餐,主动喊“少盐”;家里还可选用低钠盐(含部分氯化钾)。
特殊人群的用盐误区,你是否也有?各种慢性病流行,控盐总被喊得最凶,但不是所有人都该一刀切地“控到极端”。肾功能弱的老人随年龄增长,水钠代谢能力下降,反而不宜长期极低盐,否则易引发电解质紊乱。李爷爷以前每天盐摄入量不足3克,腿肿得穿不进鞋,医生让他盐放多一点后水肿反而消失了。
![]()
运动人群、长期服用利尿剂的人、合并慢性腹泻或肾病患者,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盐摄入量——绝不能盲目跟风。
关于吃盐的误解,你中招了吗?有不少关于盐的说法其实是误区。比如:
误区一:吃盐必然升血压?其实,只有约20%-40%属于盐敏感人群,大部分人适量吃盐不会明显升压。
误区二:盐越少越健康?证据表明,日均钠摄入<3克,反而更易致死。
误区三:无盐饮食=最健康?除特殊医学需要,长期无盐饮食反让身体代谢紊乱,出现心律异常、乏力等症状。
其实,“盐不是健康的敌人,更不是毒药”,它是我们人体不能或缺的营养素。现在你明白了,原来“健康吃盐”的关键不是全戒,而是适量、因人而异。
科学、聪明地吃盐,远离极端控盐坑健康饮食的核心,是均衡和适度。一味追求“无盐”只会带来与健康初衷相悖的后果。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合理补充适量食盐,让身体代谢正常、器官运行流畅,并不会拉高健康风险。
聪明用盐建议: -遵守每日≤5克的大原则- 留意“隐形盐”陷阱,包装食品成分表要看清 自家餐桌可选择低钠盐,外出主动提醒“少盐少辣” 高血压、肾病等患者,盐的摄入务必个体化调整,听医生的,不盲目全跟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