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过是国内电商市场份额的流失方。”
“不,这是中国互联网的一线资产,而这仅仅是开始。”
摩根大通最近一份研报,直接将阿里巴巴(9988.HK)港股目标价从165港元暴力拉升45%至240港元,美股目标价也从170美元同步上调至245美元,评级嘛,当然是“增持”。这一动作的底气,源于对阿里云业务与电商业务协同增长的全新预期。报告特别指出,阿里云的收入增速已经连续8个季度加快,到2025年二季度同比增长达到了26%,背后的推手,正是来自互联网、自动驾驶以及具身智能等领域的生成式AI需求。市场反应相当直接,消息一出,阿里港股盘中就冲高超过4%至184.8港元,创下2021年8月以来的新高,年内累计涨幅更是高达125%。
增长飞轮与AI叙事
在摩根大通分析师Alex Yao等人看来,支撑阿里更高估值的核心,是云计算和电商业务的增长。阿里云收入增速连续8个季度加快,2025年二季度同比增长26%,主要驱动力来自互联网、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等领域的生成式AI需求。有观点预计,中国生成式AI的普及速度可能会超过此前的SaaS浪潮,原因很简单:效率提升的空间更广,部署门槛也更低。未来12到36个月内,生成式AI将从一个“新鲜好玩的”工具试用阶段,转向真正的代理自动化,全面覆盖市场营销、服务、编码、财务运营和供应链,服务成本将稳步下降,而面向客户的渠道转化率和量则会更高。
![]()
更有意思的在这里,分析师指出,阿里正在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商业飞轮”:通过将云业务的AI Token收入,转化为电商平台的抽成率优势。过去三个月阿里巴巴股价跑赢中概互联网指数基金364个百分点,在他们看来,这仅仅是个开始。基于对阿里巴巴云栖大会的深度调研,中国生成式AI的扩散速度预计将超越此前的SaaS浪潮。阿里巴巴凭借其“全栈+开放”战略,在计算(含光800芯片)、平台(通义千问模型)和应用层(如羚羊AgentOne)进行全面布局,这让它有希望在每个层面都建立起强大的价值捕获点。
大和分析师John Choi也持类似观点,认为未来几年,阿里巴巴可能会从其AI和云投资中显著受益。随着AI在各行业的普及,中国对云基础设施的需求只会持续增长。大和甚至将阿里巴巴2026财年的云收入同比增长预测从29%上调到了31%。
市场转向与资金追捧
摩根大通特别强调,关于阿里的市场叙事,已经从过去的“国内电商市场份额流失方”,彻底转向了“中国互联网一线资产”。AI服务将直接提升商家运营效率和消费者体验,这为阿里在广告和工具服务方面提供了重新定价的巨大空间。资金的流向最能说明问题:南向资金近7天买入阿里巴巴金额高达196.07亿港元,高居个股首位;而摩根大通自己,持股比例从6.81%猛增至12.29%,平均增持价159.2641港元。可以说,不止一家国际投行在同步上调评级,这反映出市场对阿里估值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此外,淘宝闪购这类新兴业务也成了新的增长引擎,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月活跃用户同比暴增200%至3亿。摩根大通预测,该业务的亏损将快速收窄,利润有望加速释放,其多元化战略正有效增强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相关题材及人气个股
那么,这次估值逻辑的重构,究竟牵动了哪些市场热点?核心其实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本次事件核心涉及的题材包括科技重组预期、云计算和阿里云。主要人气个股为阿里巴巴(9988.HK / BABA.N),作为上述趋势的核心承载者,其估值重构潜力受到广泛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