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27日晚,国民党主席选举第二场辞论刚结束,民调数字就让所有人跌破眼镜,曾被视为"陪跑者"的郝龙斌,支持率竟反超郑丽文。
张亚中的一句话——"主张创造两岸和平,要利用国共平台让‘堰塞湖’不崩溃",如同深水炸弹掀起千层浪。
这匹"黑马"为何能够逆转?和平协议为何此时提出?
![]()
编辑:AJY
郝龙斌如何从"陪跑者"变成领跑者
辞论会后台瞬间炸开了锅。
19.3%对13.8%,这个数字让所有政治观察家始料未及,连郝龙斌本人都显得有些意外。
说起来,郝龙斌在这场选举中的表现确实低调得有些"反常"。其他候选人忙着上节目、拉票造势,他却像个老司机一样稳坐钓鱼台。
![]()
前台北副市长李永萍在政论节目中一语道破天机。
她说郝龙斌的翻盘绝非偶然。
作为唯一当过八年市长的参选人,他那份实打实的行政经验在党内确实稀缺。更关键的是,他处理复杂党务关系时那种游刃有余的老练。
![]()
国民党现在最怕的就是出现"两个太阳"的局面,而郝龙斌恰恰具备那种甘居幕后的政治气质。这种看似平淡的特质,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反而成了稀缺品。
李永萍分析得很透彻:他最适合辅佐未来的台湾地区领导人。
![]()
但民调逆转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国民党基层党员对于过去几年的内斗早已厌倦,他们渴望的是稳定而非刺激。郝龙斌提出的"亲美不跪美,和中不舔共"中间路线,听起来四平八稳,但恰恰契合了这种求稳心态。
![]()
更有意思的是,他在辞论中批评民进党用意识形态治国的同时,又指责大陆缺乏善意。这种"两边都不得罪"的表态,虽然看似缺乏魄力,却意外获得了中间选民的认同。
问题在于,这种维持现状的思路真能应对当前复杂的两岸局势吗?
就在郝龙斌民调飙升的同时,张亚中的话搅动了整个选战。
![]()
三种路线的正面交锋
辞论现场的火药味其实从一开始就很浓。
众人都为花莲地震表达关切后,话题一转到两岸关系,气氛立马就变了味。张亚中率先发难,直指要害:"台湾头上也有堰塞湖"。
![]()
![]()
他这话说得够直白,2028年前赖清德没能力解决,那国民党要不要解决?
接着,张亚中痛批国民党传统的"一中各表"政策。他说这就像喝糖水自己爽,根本是欺骗民众的安慰剂。这话一出,现场其他候选人的脸色都变了。
张亚中还主张利用国共平台,与北京签署和平备忘录。
![]()
张亚中这番话的分量有多重,从其他候选人的反应就能看出来。罗智强立马跳出来强调他那套"我是中国人,但不接受统一"的歪理,还疾呼国民党要找回捍卫823精神的勇气。
郑丽文的反击更加尖锐,她当场就反驳郝龙斌的提议。
![]()
她说两岸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民进党搞"台独",不是九二共识的问题。郝龙斌说来说去,就是在帮"台独"犯的错找借口,这是颠倒黑白。
三人的立场分歧,其实代表了国民党内部三种不同的路线选择。
郝龙斌的中间路线看似安全,但实质上还是那套"不独不统不武"的老调。在台海局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这种消极应对能维持多久?
![]()
张亚中的主张虽然大胆,但他背后既没有资历深厚者支撑,也缺乏实际的政治资源。从他2021年竞选党主席失败的经历看,这种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主张在岛内仍属小众。
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张亚中提出的问题确实切中了要害。
他说台湾民众真正恐惧的是战争,是乌克兰式的悲剧。这个判断恐怕没有人会反对。问题是,面对这种恐惧,台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应对方式?
![]()
和平窗口期还能维持多久
说到战争恐惧,最近的台海局势确实让人揪心。
就在国民党内部为路线选择争论不休的时候,解放军的军机绕台已经成了日常新闻。每次军演,台湾媒体都要紧张一阵,民众的神经也跟着绷紧。
更让人深思的是美台关系的变化。
![]()
张亚中在辞论后向媒体解释时提到一个关键问题:当美国毫不客气地征收台湾高关税、逼迫台积电搬迁、要求对美进行高额投资时,台湾人应该意识到什么?
答案其实很明显:再这样下去,台湾迟早会被美国掏空。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台积电被迫赴美建厂,表面上是技术合作,实际上是产业转移。半导体产业是台湾的命根子,一旦被掏空,台湾还剩什么?
![]()
历史上的教训值得深思。
德国统一前,东西德也曾长期对立。但最终,理性的政治家选择了对话而非对抗,选择了统一而非分裂。今天的德国成为欧洲的经济引擎,这与当年的选择密不可分。
反观台海两岸,对立已经持续了70多年。
![]()
这期间,大陆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台湾在美国的"保护"下,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
更关键的是,两岸实力对比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2000年时,台湾GDP还能达到大陆的43%,现在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不足5%。军事力量的对比更是天壤之别。在这种情况下,台湾还能指望用什么来维持所谓的"现状"?
![]()
张亚中提出的"和平备忘录"构想,实际上是为台湾争取和平发展的时间窗口。这个提议的核心不是立即谈统一,而是先建立沟通机制,避免误判和冲突。
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主张比那些空洞的口号要现实得多。
问题在于,台湾的政治氛围能否接受这样的理性选择?
![]()
国民党的历史性选择
这场选举的意义,远超出了选择一个党主席那么简单。
随着10月18日投票日的临近,国民党实际上面临的是一次路线公投。选择郝龙斌,意味着继续走那条"不独不统不武"的老路;选择张亚中,则意味着向积极的两岸对话迈出实质性步伐。
从更大的历史背景看,这个选择关系到202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成败。
![]()
民进党执政8年来,两岸关系急剧恶化,台湾经济也陷入低迷。如果国民党不能提出有说服力的替代方案,2028年的胜算依然渺茫。
关键问题是:什么样的两岸政策才能获得台湾民众的支持?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但这个"现状"其实是不可持续的。两岸实力对比持续变化,美国对台政策也在调整,所谓的"现状"每天都在发生微妙变化。
![]()
张亚中虽然在民调中暂时落后,但他的主张却得到了部分理性选民的认同。
连此前颇具人气的郑丽文,也在某些核心观点上与张亚中趋向一致。她提出的"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口号,以及"和平才能发展"的务实主张,实际上为两岸对话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重要的是,大陆方面对于和平统一的诚意是显而易见的。
![]()
从"一国两制"构想到各种惠台政策,大陆始终为台湾保留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相比之下,美国对台湾的所谓"支持",更多体现在军售和政治操弄上,真正的发展机遇却越来越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台湾面临的选择其实很简单:是主动融入这个历史进程,还是被动地被历史推着前进?前者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制度安排,后者只能在被动中失去更多选择权。
国民党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个历史关头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党的前途,更关系到台湾同胞的福祉和民族复兴的大业。
时间窗口正在缩小,历史不会等待犹豫不决的人。
![]()
结语
这场选举的意义,远不止于选出一个党主席。它更像是台湾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一次路径选择。
说到底,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区别只在于台湾是主动融入这个进程,还是被历史的车轮推着前进。
面对这样的选择,你认为哪条路线更符合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