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姐刚刚过完62岁生日,最近一次老姐妹聚会,她又成了大家热议的“养生达⼈”。有人说她做饭清淡健康,十几年没买过味精,一脸自豪地说:“现在人得癌症多,都是这味精惹的祸!”旁桌的李叔忍不住插话:“真要是味精有毒,国家还能让这么多年都用它提味?”一场看似简单的厨房争论,却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美食与健康”的辩论会。
![]()
生活中,像王大姐这样“谈味精色变”的人其实并不少见。自从“味精致癌”这个说法在网络流行开来,越来越多家庭宁愿放弃味精的鲜美,宁愿追求“无味也健康”。可正当人们苦苦防着味精,殊不知,真正的健康风险,可能潜藏在另外4种被你忽略的食物中。癌症真的和味精有直接关系吗?那些让你担忧的成分到底冤不冤?尤其是第3种食物,很多家庭餐桌上总是少不了,却容易被误认为“无害零食”。
本篇文章将结合权威研究,解读“味精到底冤不冤”,并逐一揭开真正需要重视的四类高致癌风险食品。或许,看完后,你会改变对健康的认知。
其实,关于“味精致癌”的说法,流传已久。但权威医学资料和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尚无任何明确证据支持“味精摄入与癌症直接相关”。
![]()
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专家委员会已将味精归为“安全食品添加剂”。只要合理使用,普通人每天摄入20-30克味精,对健康无碍,远远低于导致健康风险的阈值。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也指出,没有证据表明味精会导致肿瘤发生。相反,反复加热剩菜剩饭、某些烟熏腌制食物、过多摄入高温油炸食物等,早已被确认为“致癌危险因素”。
那为何大家总感觉“癌症越来越多”?2022年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癌症发病率较高,相关死亡数已居全球前列。这与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西式加工食品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和“味精”等日常调味品并无直接因果联系。
真正加大癌症风险的4类饮食陷阱,往往被我们忽视:
第一类:腌制类食品(如咸鱼、咸肉、腊肠等)。腌制品中含有较高亚硝酸盐,在体内极易转化为亚硝胺,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严重致癌物。长期高频摄入,会让消化道癌症(尤其是胃癌、食道癌)风险增加30%以上。
![]()
第二类:高温油炸食品(如炸鸡排、薯条、油条等)。油炸过程中容易产生杂环胺、多环芳烃、丙烯酰胺等强致癌物。这些物质可损伤体细胞DNA,长期食用高油炸食品者,罹患消化系统肿瘤的概率提升约24%。
第三类:加工肉制品(如火腿肠、培根、午餐肉等)。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将加工肉类“列为一类致癌物”。其添加剂、烟熏剂和防腐剂在储存、加工过程中可形成亚硝胺,加工肉类摄入量每增加50克/天,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上升18%。很多人习惯当零食,却忽略它们的健康隐患。
第四类:过量摄入高糖、高热量碳酸饮料和糕点。过多高糖饮料和甜品不仅促进肥胖、糖尿病,同时也会加重慢性炎症反应,诱发动脉硬化,长期摄入可显著提升胰腺癌、肝癌等发生几率。数据显示,每天摄入2瓶(约500毫升)含糖饮料,患癌风险高出13%。
![]()
而这些真正高风险食物,却常被我们忽略或误解为“只是重口味不健康”,其实它们才应是癌症防控的重点对象。
想要有效降低癌症风险,需要从餐桌上的“四管住”做起:
合理控制腌制、烟熏和油炸食品,每周不超过1次,分量控制在50克内。即便口味偏重,也建议选择清蒸、炖煮、微波等方式替代高温油炸;腌制菜、咸鱼、香肠等建议少吃。
减少加工肉制品,把零食换成新鲜水果、坚果。儿童青少年尤需避免长期食用火腿肠等加工肉。佐餐建议以新鲜瘦肉、鸡胸肉为主。
戒掉高糖饮料及过量甜品,饮食以天然食物为主。健康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应高于总能量的10%,理想控制在总能量的5%以内。
放心适量使用味精,注意每日总摄入不超过合理范围。正常饮食下的味精用量极低,无需谈“致癌”色变。提味少量使用即可,不必过度戒忌。
保持均衡膳食,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粮谷,增强抗癌力。大量流行病学数据证明,日常膳食纤维摄入每增加10克/天,患结直肠癌风险下降约12.6%。
![]()
简而言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科学用餐才是远离癌症风险的关键。如果你还在为一勺味精苦恼,不妨把更多关注放在餐桌上的“隐形杀手”上,及早调整饮食结构。
癌症的发病不是单一食物决定,日常健康管理需要系统科学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正如医生所说:“真正提高健康水平,不是戒掉所有调味品,而是学会做出理智、科学的选择。”今天开始,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审视饮食,把控好每一口入口的食物。如果你有家族遗传、慢性疾病史或对某些调味品过敏,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营养师和医生的建议,千万别被流言迷惑,更不要忽视真正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