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没进硅谷大厂,却让硅谷资本往他口袋里砸下570万美元。这不是偶然。在全球AI竞赛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美国年轻博士Daniel George和他的团队做了一件事:给AI装上“记忆”。
这一步不只是技术上的细节升级,更可能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
![]()
就在中国大模型正加速场景落地的同时,美国这边突然杀出一个“小团队”,扔下了一个“记忆炸弹”,再一次打乱了中美AI技术演进的节奏。
AI不是不聪明,是“记不住”
现在市面上的AI助手,说白了就像一个“聪明却健忘”的秘书。你上一秒刚告诉它你喜欢咖啡不要糖,下一秒它又问你“您要不要加糖”。
不管是ChatGPT、Claude,还是Meta的新模型,全都陷在一个问题里:记不住你是谁,也记不住你说过的话。
Daniel George显然不想接受这个设定。他从在JP摩根工作时发现的一个现象入手:AI虽然反应快、知识多,但没法像人那样持续理解一个人。这让他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AI“长记性”。
于是就有了TwinMind。这个名字听上去像是双生大脑,它确实就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这个系统核心功能很简单:用一个专属的知识图谱,帮用户在AI里留下一条清晰、持续更新的“记忆线”。
不管你是开会说了什么,还是夜里突然想起的灵感,它都能记住,不打断你的节奏,也不会丢三落四。
这不是“概念”,而是真的落地了。开发团队里三个主创,全部出身Google X,干活风格也够拼,一周工作100小时起步,不是夸张,是现实。靠着这股狠劲。
他们把AI“无状态”的硬伤,给补上了一个技术补丁。现在TwinMind可以像“第二大脑”一样,把用户的所有对话、想法、会议内容串成一条完整的思维轨迹。
这一步意义不小。它让AI从“答题机器”开始向“理解你的人”靠近。而这个方向,正是目前所有AI巨头都在试探,但没能彻底解决的短板。
技术细节没那么酷炫,但够实用
很多人对AI的印象还停留在“炫技”阶段,动不动就是大模型、百亿参数、类脑算法。但TwinMind偏偏不走这路子,它的技术路线很“接地气”。
比如它在苹果系统上不是用主流的跨平台框架,而是用最原生的Swift语言开发。为什么?就为了让它能在iPhone上后台稳定运行16小时以上,不掉线,还省电。
别小看这一点,现在很多AI App在iOS上动不动就被系统清理后台,根本没法真正陪伴用户。而TwinMind解决了这个问题,等于帮AI找到了一个能安静“常驻”在你手机里的方式。
还有隐私。很多人担心AI偷听偷看,TwinMind直接把音频处理放在本地,语音转成文字后马上删掉原文件,不走云,不上传。
这种“边缘计算”的做法不新鲜,但能做到覆盖140多种语言、还能区分谁在说话,词错率控制在5%以内,就不是随便哪个小团队能搞定的了。
目前,他们的语音识别模型 Ear-3 已经上线,支持多语言实时识别和说话人分离。用户说话,它听得懂;多人开会,它能区分谁说了什么。
这种功能不再是“黑科技”,而是“能用、用得久、用得起”。
现在TwinMind已经有超过3万用户注册,1.5万是月活跃用户。用户里一半是职场人士,还有不少学生和内容创作者。
有人拿它记录会议,有人用它写论文,甚至有人用它给父亲写自传。简单来说,它已经不是个“AI玩具”,而是开始变成“数字伴侣”。
融资不是终点,是起跑线
570万美元的融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背后站着Streamlined Ventures,还有红杉资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连Wolfram Research创始人、知名物理学家Stephen Wolfram都投了。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投初创企业,不是因为热血,而是他看到了TwinMind在“AI如何真正理解人”这件事上,走得比别人更实际。
目前TwinMind估值已经达到了6000万美元,未来几个月准备再开API,把他们的语音识别技术卖给B端企业,每小时收0.23美元。
免费用户能体验基本功能,15美元/月的Pro版提供更大上下文窗口和更强AI模型权限。这种“Freemium”模式在AI领域早已屡试不爽,关键看用户愿不愿意为体验和效率买单。
但资本看中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定位。现在的AI领域,早就不缺“聪明”的模型,缺的是“用得上”的产品。TwinMind打的是“实用主义”牌,绕过模型军备竞赛,专注解决一个难而具体的痛点:让AI记住你是谁。
这条路风险不少。苹果、谷歌随时可能在系统级别加入类似功能,一旦AI操作系统化,小团队很容易被边缘化。
而且全球对数据隐私监管越来越严,一旦出问题,用户信任很难挽回。但这也正是TwinMind在早期就下重注开发本地化处理系统的原因,他们显然是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对手。
中国AI,不能只看“模型跑分”
现在是2025年,中国AI大模型备案数量已经超过490款,用户总数突破31亿。各种应用场景里,AI已经不是“未来”,而是“日常”。
从文旅导览到智能客服,从教育辅助到工业检测,中国AI在场景落地上的速度远超欧美同行。
但不能忽视的是,美国在AI“基础设施”的创新上,仍有不容小觑的优势。TwinMind的出现再次说明,决定AI未来走向的,未必是模型的参数,而可能是“体验的细节”。
中国团队一味追求模型升级,却忽略了应用层的创新,容易陷入“技术好但没人用”的困局。
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AI是否聪明,不是看它背了多少书,而是看它能不能记住你说过的话。TwinMind的“记忆模式”不是什么黑科技,而是对现有AI体验的精准补足。
它告诉我们一个现实:AI产品的下一场竞争,拼的不是谁更强,而是谁更懂人。
中美AI之争,并不是一场模型比赛,而是一场“理解人性”的较量。TwinMind这个年轻团队的出手,让我们看到,哪怕是在巨头林立的AI战场,小公司也能靠一个精准切入点撬动新的局面。
谁掌握了“记忆”,谁就可能掌握了用户未来的数字生活。这不仅仅是一场融资新闻,更是一次关于AI角色转变的信号。
从工具到伙伴,从回答到陪伴,AI的下一步,也许就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决定胜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