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雪山的小溪
雪松
一、青溪河边的女
![]()
(二)会读书的女生
1、小学状元
母亲六岁那年,父母决定送她上小学读书。当她走进威远县立小学的校门时,眼里映满了新鲜的场景——教室里有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老师;操场上有课间凑在一起跳绳、拍球、跑步的同学。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神奇,让她打心眼里喜欢。
最有趣的还是上课。翻开书,语文课的第一课课文是:“大狗叫,小狗跳。狗一拍,球一跳!”课文上画着大狗、小狗伸着爪子拍皮球,母亲瞅着觉得“好玩”得很,读了几遍就背得滚瓜烂熟,连带着那幅画都刻在了脑子里。算术课也没让母亲觉得枯燥,老师先教数手指头,从一到十数得溜了,又拿花生、猫猫做例子算加法。一颗花生加两颗花生是三颗,三个猫猫加三个猫猫是六个,越算越多,很有意思,好玩极了!
一年级的音乐课更是快活的源泉。第一首歌学得是《外婆桥》,“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歌词里的糖、果、饼儿和糕,唱起来甜滋滋的,她跟着老师哼了两遍就会了,放学路上还蹦蹦跳跳地唱给娘听。下课铃一响,她更是像撒了欢的小鹿,跟着同学在操场跳绳、踢毽子、拍皮球,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笑声却能飘得老远。在母亲眼里,学校里的学问都像藏在游戏里,学啥都有劲儿,学啥都觉得新鲜。
就这样,母亲在快乐中学习。很快第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放假那天,外婆给她换了身新衣服,牵着她往学校走,说是“看榜”。母亲揣着满肚子的好奇,她想,啥是“看榜”呢?
她们走到学校,只见学校的墙上贴有几张大纸,纸上写有名字和数字。一大群人围着贴纸看,并议论着。外婆踮着脚在人群里看了半天,突然惊喜地拽住母亲的手说:“二妹,你看!杨国华:语文100分,数学100分,音乐98分!一年级第一名,你当状元啦!”外婆高兴地摇着母亲的手说:“走!奖励你吃一个油炸绿豆粑!”当年,那软软的、甜甜的绿豆粑的味道,就是母亲当了“状元”最享受的味道。
后来在上小学的日子里,母亲总是稳稳地站在年级第一名的位置上,顺顺当当拿到了小学毕业证书。
![]()
2、抗日募捐活动
母亲小学毕业后,为了省学费和伙食费,她去报考了乡村师范学校。这所乡村师范学校学制四年,招收小学毕业生,主要培养乡村小学老师。考上的学生免学费,还免伙食费。本以为日子会这样顺着书声往下走,没承想抗日战争的烽火渐渐烧到了威远县。有好几次,日本鬼子的飞机在威远县的上空盘旋。
师范学校里,老师教大家唱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山》、《黄水谣》等。这些激昂的歌曲像鼓槌,敲得人心头发烫。
一天,音乐老师含着泪教大家唱了一首《八百壮士》歌,唱得同学们都潸然泪下。那首歌歌词是这样的: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蔡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在战场!
四面都是炮火,
四面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投降!
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
高高飘扬,高高飘扬!
八百壮士一条心,
十万强敌不敢挡!
同胞们,起来,起来
快快走上战场
以八百壮士做榜样!
老师告诉同学们,1937年淞沪会战中,这八百壮士是孤军奋守上海的一个团,是真正的抗日民族英雄。他们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用枪、用刺刀、用手榴弹与敌人拼搏!有个壮士身上捆着手榴弹冲进鬼子堆里,与鬼子同归于尽。战后,壮士们有的负了伤,有的已英勇牺牲。“八百壮士”用血肉之躯捍卫祖国的国土!学校决定组织一个抗日募捐宣传队,到街上去唱歌、演讲、募捐,把募捐的钱送到抗日前线去!
班上的同学大都参加了宣传队。母亲除了参加唱歌外,还要作演讲。内容就是《八百壮士》的故事,演讲稿子是老师写的,和那首歌差不多。
那是一个赶场天,街上挤满了人。学生们手里举着红绿纸做的小旗,排成双行,步伐整齐地唱着歌穿过大街!学生们走到哪里,人们就让开一条路。有的鼓掌,有的挤来挤去看热闹。人越多,学生们唱的劲越大,声音越响亮!老师不断地领呼口号:“打倒日本鬼子!”“中国不会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日将士!”
在一个丁字路口,老师带着学生走进了一家茶馆!经过老师的交涉,茶馆腾出了一小块空地,一张方桌子。学生们排成三行,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唱起了抗日歌曲。唱得最有力的是《大刀进行曲》。当他们唱到最后一句大喊“杀”时,真有点猛士之风,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学生们连唱了五支歌,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把个茶馆挤得满满的。唱完歌,音乐老师爬上方桌子,大声说,同胞们!今天我们的宣传队,出来唱歌,讲演,宣传抗日,为前线将士募捐。现在,请听我们的同学讲演!
老师向母亲眨了眨眼睛,悄声说,上桌子,讲演!母亲踩着竹凳爬上方桌,先向四面八方鞠躬,然后开始了讲演······
她把老师写的稿子、上海八百壮士英勇战斗牺牲的事全讲了出来。她正讲得起劲时,衣角被人一扯,她低头一看,啊!是母亲的娘!“你给我下来!跟我回去!” 外婆厉声吼着,表情十分难看!“家里出什么事了?”母亲惊恐地问。“下来跟我回去!” 外婆没有回答,伸出双手把母亲拉下桌子,拉着母亲挤开人群,走出茶馆。母亲边走边着急地问。“出什么事了?”“就你出事了!一个女孩儿家,站到桌子上大喊大叫,让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你,像什么样子?”
啊!原来如此!
母亲把“八百壮士”英勇抗日的故事,讲给外婆听,还想像着加了些战士们死得怎样惨,怎样壮烈,肠子打穿了还坚持战斗,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等等。反正母亲把听说过的,从书上、报纸上看到过的,都编出来讲给外婆听······
外婆听着听着,眼圈儿红了,流泪了。她拭着泪说:“二妹,那,你明天就去茶馆里继续讲,讲演吧!”
学校的抗日宣传队,连续上街宣传了三天,募捐的钱,由学校想办法送到抗日前线去了。
![]()
3、东北中山中学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日本鬼子在四个月零十八天内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东北中山中学历时10年从北京迁到南京,迁到湖南,于1941年来到威远县静宁寺落脚。
1941年秋,母亲在乡村师范学校已读了三年。此时,恰遇东北中山中学在威远县招高中生。其中一条规定是:凡各科考试成绩平均上80分以上者就可以读公费,即免交学费。母亲看着招生广告,高兴地跳了起来!她想:我要去考东北中山中学高中,保证能考90分!
(1)智考中山中学高中
回到家里,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父母都支持。可大姐摇了摇头说:“不行!考这所学校的高中要考英语,你在师范学校没学过英语,怎么考?没门!”母亲着急了说:“姐,你不是会英语吗?你教我呗。”大姐说:“离高中考试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三年的初中英语怎么补得上?”母亲张口结吞,低下了头。
全家人都沉默了……
突然,大姐打破了沉默,她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了,我去找两篇英语作文,你记性好,死记硬背的全背下来,如果我打题打对了,你作文就能得50分,我再从英语字母开始教你一些英语应考的知识,这样加上你其它科目的高分,平均下来也可能就上80分了。怎么样?你有信心吗?敢不敢考?”母亲高声地回答:“敢!”
从第二天起,姐姐就开始给母亲补习英语。姐姐真有办法,她闪着明亮的大眼睛,经过周密的思考,给母亲安排了一个月的特殊的英语补习日程。第一周学英语字母、拼音;第二周记生字,背短句子。第三周死记硬背了一些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第四周是最难的了,她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两篇英语作文,一篇叫《我的学校》,一篇叫《我的家庭》,让母亲死记硬背。
十五岁的母亲,凭着超强的记忆力拼命地记呀,读呀!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考试的时间到了。
令人感到幸运的是,考英语时,正好考的作文题就是《我的学校》,母亲欣喜若狂地把背会了的那篇作文全部写了上去,一字不差!而且,她还写对了几个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结果英语成绩60分,及格了。
中山中学发榜了!母亲不仅考上了,而且平均成绩82分!获得了读公费的资格。
九月初,母亲第一次离开了家。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向那个那个离威远县城三十多里的古老而又神秘的静宁寺走去。这个小学堂里的“小状元”,正一步步走进了那难忘的东北中山中学······
![]()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雪松:本名唐雪松,生于1957年4月。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西昌盐源县卫城公社下乡。1977年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市金牛区政府工作至退休!
![]()
作者:雪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